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村晚》一诗用了什么手法?具体如何?

zhao_admin12个月前 (05-27)语文课件36

感谢邀请。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代诗人雷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古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 ,使人对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喜爱和赞美之情。

《村晚》这首诗中的横字好在哪里?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雷震,生卒年不详。清代学者厉鹗编辑的《宋诗纪事》一书,书中收录了宋代的诗歌并记载了与诗歌有关的事迹和人物。据《宋诗纪事》记载,雷震是宋代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

《宋诗纪事》收录雷震的诗作仅有一首,就是这首《村晚》,原诗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诗作描绘的是这样一幅乡村晚景: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雷震看到这样的美丽画面,即景而写,就好像是绘画时候的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画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诗人对农村美景的描写

《村晚》一、二两句是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正是乡村晚景。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巧妙地融进诗句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渲染烘托出一幅诗意的画卷,为后两句牧童形象的出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诗人连用两个动词“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池塘水满的景物特点,从诗句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特点,这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农村美景。

“山衔落日浸寒漪”,诗人用一个“衔”,就好像电影镜头的特写一样,准确地展现出了日落西山时分的场景,并且带有浓浓的拟人化色彩;一个“浸”字,又写远山和落日倒映在池塘水中的形象,这是一幅极美的农村晚景画面。

“牧童归去横牛背”,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动词的使用,这一句中,牧童出现了,诗句里的牧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一个“横”字刻画出了牧童的形象,也就像楼主问题中所说的那样,这个“横”字好在哪里呢?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端端正正地骑在牛背上,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这一个“横”字将牧童调皮可爱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这个“横”字也表现出了乡村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淳朴。

诗人的描绘让我们的脑海里情不自禁的形成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小牧童出去放牛,牛儿悠闲的吃着草,等牛吃饱了,水喝足了,也正好是夕阳下的时候,这个时候牧童和牛儿都该回家了。牛背上驮载着牧童,而小牧童优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牛儿也优哉游哉的回家,可以想到牛儿的前行是闲庭信步般的,所以小牧童在牛背上一点儿也感觉不到颠簸,他还索性拿出自己的短笛,吹奏起那些不成腔调的曲子。

我们似乎隔着诗句听到了这个牧童吹奏出的笛声,那悠扬的笛声飘荡在回家的路上。乡村晚景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是一曲悠扬动听的牧童短笛曲

(二)诗歌创造出的优美意境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描写的牧童是让他“横”在牛背上,吹起短笛。这是令人感到惬意舒畅的场景,诗人在诗歌中创造出的意境是优美的,也是诗人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牧童的形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牧童是经常出现在诗歌作品的形象。

(一)《巴女谣》中的牧童形象

如唐代诗人于鹄的诗歌《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牧牛图。

诗人描写的也是在一个夏天的乡村晚景图,夕阳西下,乡村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诗人笔下的乡村晚景是清新动人的,诗人笔下的牧童形象是欢快的。

(二)《牧童词》中的牧童形象

唐代诗人李涉笔下的牧童则又有了浪漫的色彩,他在《牧童词》中写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他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不仅要经历风雨,跋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

(三)《所见》中的牧童形象

比如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诗作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一个“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再加一个“振”字则间接表明了牧童的心情。诗人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牧童是欢快的,所以她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发出“振林樾”的歌声。

不管是雷震《村晚》中横骑在牛背上牧童形象,还是其他诗作的牧童形象,我们看到的都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充满童趣、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从牧童形象进行延伸,看孩子们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古诗中的牧童形象都是充满欢乐气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也许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简朴的原因吧,在诗歌中出现的牧童大多都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我们从雷震笔下的牧童形象为起点,将视角放大,纵观一下出现在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就会发现,他们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唐代白居易《池上》诗中的儿童形象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些孩子可以独自去荡舟,在水中欢快的游玩嬉戏,荡舟进入藕花深处,偷采白莲,真的是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些孩子们为了捉蟋蟀可以无忧无虑到深夜不睡,挑着灯在深夜捉蟋蟀。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孩子们还没有力气去耕地,也没有学会织布,但是他们一刻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充满天真情趣的儿童生活场景。

清代高鼎《村居》诗中儿童形象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些孩子们一放学,来不及回家,就拿出风筝去放飞,他们在奔跑中,放飞快乐,放飞心灵。

总结从《村晚》诗开始说起,说到了牧童“横牛背”的生活情趣、又说了一下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牧童形象,又延伸到充满情趣的、欢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总之,从牧童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也看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村晚》,这首诗融景于情,朴实自然,和谐而统一。尤其是“衔、横”二字,恰如“推、敲”之用法,妙哉!那“横”好在哪里呢?看原诗文: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为何用“横”?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于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著名论断。

我小时候经常放牛,往往是念半年书,放半年牛,相对于牛的喜好愤怒有相当的了解。诗人用“横”字不用“躺”字,既有他的苦衷,也有他巧妙安排,照理说用“躺”更神,因为放过牛的人常这样做。

用“横”,是别无选择的,因为需要配合下一句“短笛无腔信口吹”么,怎不能“躺”着吹吧。即使用“躺”反而显得懒散,不够精灵、活沷、可爱,更显示不出天真、童趣的样子。

好处在哪?

“横牛背”有形象自然的效果,也有客观存在的真实理由。放牛娃,午后放牛一般多在三点钟前后,因为夏秋交接时刻,阳光明媚,还是很火辣的。牛的特性,岀门如箭穿,速度很快。这时候只能骑牛(两眼叉开夹着),手带紧绳随其狂奔,所以不能“横”。

那“横”在什么时候呢?正如诗中所言:日西落,“横”牛背归家也。此时能“横”原因:(1)牛饱腹,背面宽广;(2)牛在池塘里泡了澡,心满意足,性情温顺,利于人“横”其背。

诗人言“横”是自然观感所得,也是借“横”加以更深地描绘,有“横”能横向环生,延伸出笛音悠悠荡荡、维妙维肖的动态美。

“横”字精妙绝伦,好处多多,那《村晚》这首诗如何理解并赏析呢?不讳言:《村晚》确实写得好,其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更是沁人心扉的名句,让人流连忘返。

全诗是一幅画,只不过画中有动、静,所呈现的是一个夏末近秋初的落日时分光景,由动、静两部分组成。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

(背景)、夏秋交接时,仍然有大暴雨发生,所以“草满池塘水满坡”,就说明这个池塘四周长满了水草,暴雨涨满了塘。水位上升到了岸坡,同时,草也随水浮起。

(光影)、既然“草满池塘水满坡”,也就是说这个牧童放的牛身在池塘里一边吃草,一边滚澡,好不惬意。当日落西山时,牛吃饱了上了岸,“山衔落日”自然倒影在池塘中间。为什么会出现“寒漪”呢?这就要从牛上岸来说起,牛虽上来了,它搅动的波纹乃存在,加之快到秋天,水温早晚是渐凉的。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真实)、诗人带着一份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的所作所为,尽心尽力地想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于是,横坐牛背,信口雌黄,好像是这一切都失去了规则,也不成章法。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怎能不令诗人泼墨直叙呢?!

(虚托)、《村晚》这首诗的色彩搭配、主角背景及其布局都相当协调,说明诗人的内心也已溶入其中。那牧童或许就是自己小时候的缩影,有一种久违了的畅快托付在里面。现在,我虽归隐了,但是人也老了,再也回不到了过去。

一言以蔽之,《村晚》这首诗中的“横”得妙而好。牧童“横”牛背,乱吹笛悠扬,我心虽畅快,儿时已过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466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