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如何创作古诗词?

zhao_admin12个月前 (05-27)语文课件41

悟空先生提出如何创作古诗词?这个题目很大哟?不是三言两语能解的,最好买一本《诗词入门》比较系统的学习了解,首先对音韵,格律有个了解认识,什么叫绝句,什么叫律诗?什么叫粘对?什么叫孤平,独仄?什么叫三平尾,三仄尾?慢慢来,这有一个过程,多读唐诗宋词,多学习诗友们的创作经验,让诗友多指出不足,功到自然成!

对了,首先一条,也是唯一最重要的一条,您的汉语拼音得滚瓜烂熟,否则后面说什么都是白瞎。然后,接下来就是:1,确定主题

2,选定体裁,确定格律,或者词谱,

3,围绕主题,展开构思,遣词造句,营造意境。这就得看自己的自身造诣了,写诗词的很多,自古至今都是,但要写的出众,给人留下好印象,那就得多看书,多看网络术语,多向专业人士请教。写诗也好,填词也罢,必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诗写出来即抒发了我的情怀,更重要的是有决心能让后人记住,哪怕是一句半句。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厨子吗,哈哈?,虽是玩笑话,但必须得有这想法,凭什么古人的诗句能被传咏至今,我们今人就不行吗,是吧?

附上:

《诗词写作入门》 感觉不错! 诗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本书选讲的诗词以形式和内容并重,既注重选取名篇佳作,覆盖不同的题材,关注文字的可读性,又照顾到诗词格律的基本形式和各种变化。

目录编辑

第一章

诗词的历史

第二章

诗词格律基础

第一节 押韵

[一]如何押韵

[二]古韵和今韵

[三]韵书和押韵

第二节 平仄

[一]四声与平仄

[二]入声与平仄

[三]如何判断入声字

第三节 节 奏

[一]诗的节 奏

[二]词的节 奏

第四节 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二]诗词中的对仗

第五节 近体诗的格律

[一]基本格式

[二]“粘”和“对”

第六节 近体诗的禁忌

[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二]孤平

[三]三平调

第七节 拗救

[一]孤平拗救

[二]特拗

[三]联中拗救

第八节 古体诗的格式

[一]何为古体诗

[二]古体诗的格律特点

[三]古体诗受近体诗的影响

第九节 词的相关常识

[一]词牌与词谱

[二]词牌的名称

[三]偷声、减字、摊破、慢

[四]小令、中调、长调

[五]单调、双调

第十节 词律

[一]词的平仄

[二]词的押韵

第三章

诗律鉴赏

第一节 五言律诗

[一]仄起式

[二]平起式

第二节 五言绝句

[一]仄起式

[二]平起式

第三节 七言律诗

[一]仄起式

[二]平起式

第四节 七言绝句

[一]仄起式

[二]平起式

第五节 拗体诗

[一]三平调

[二]失粘

[三]失对

第四章

词谱鉴赏

南歌子

忆江南

捣练子

渔歌子

忆王孙

调笑令

如梦令

江城子

长相思

相见欢

生查子

点绛唇

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菩萨蛮

卜算子

采桑子

诉衷情

忆秦娥

清平乐

西江月

浪淘沙

鹧鸪天

南乡子

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虞美人

鹊桥仙

踏莎行

临江仙

蝶恋花

渔家傲

破阵子

定风波

苏幕遮

青玉案

满江红

水调歌头

念奴娇

桂枝香

永遇乐

沁园春

附录编辑

附录一 诗韵常用字表

附录二 词韵说明

附录三 笠翁对韵

附录四 本书举例讲解诗词作品索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鹧鸪天*前定来生靠己修]

词林正韵第十二部

* * *

一任霜丝缀满头,老来再不为花愁。

玉中得悟明今古,字里融通识放收。

虽浊酒,又蓬楼,携风呼月胜王侯。

兴亡千载虽前定,前定来生必自修。

古诗词即为近体诗,可分为唐诗、宋词、元曲。要想创作古诗词,首先要学好古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我们不防在朗诵的基础上背会几首,对我们的创作不无益处。

其次我们要借助韵书,掌握好古体诗词的格律。古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这就是它的音韵美,只有熟练掌握一定的格律基础知识,方能填写出合格的律诗词。另外,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向古人学习,斟词酌句,反复练习,千锤百炼,方能出彩。

古体诗词是中华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当今当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宠爱,因此,我们绝不可让这一文化瑰宝逐步泯灭或失传。

以上是我学习古诗词的一点体会,下面录一首我的拙作,请老师们提出指导意见。

七律 八一颂歌

一声枪响起南昌,辟地开天震四方。

举义救民流血汗,舍生忘死灭豺狼。

烽烟滚滚红旗展,事业蒸蒸国力强。

绿色军营钢铁铸,岂容魊魅逞凶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504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