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喜欢古诗词,但是对里面的意境和意思不是太懂,该怎么办?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27)语文课件42

问题:喜欢古诗词,但是对里面的意境和意思不是太懂,该怎么办?

.......

前言喜欢古诗词但是不太懂,这是正常现象。有的诗词老妪能解,有的诗词就是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

意境和意思不是太懂一般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用字生僻、二是用典复杂、三是句法章法有变化。

一、用典太多、太生僻 1、明典

诗词短小文字精炼,为了小中见大,经常使用典故,有一些古人常用的典故,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就可能不太熟悉。例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第二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上联 “闻笛赋”典出向秀《思旧赋》,说的是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这虽然不是史书,但是来自于向秀记录的实事。下联烂柯人出自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

烂柯的故事知道的比较多,但是闻笛赋的故事知道的就不多了,因此会造成阅读障碍,这也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说的“隔与不隔”,读书多的人知道这个典故就不隔,读书少不知道这个典故的自然就会觉得隔。

2、暗典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一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虽然不明觉厉,但是可以按照表面的意思囫囵吞枣地读下去。如果仔细看看注释,原来承露金茎和紫气函关暗藏着汉武帝和老子的典故。老子骑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这种诗不懂典故也可以读下去,但是理解起来自然就没有那么深刻。

3、古人也不知道的典故

周紫芝《竹坡诗话》还记录了下面这个故事:

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盌,饱得自家君莫管。”此是东坡以文滑稽耳。

后读《云仙散录》,载黄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门,则曰“火候足”。乃知此老虽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

这一段可以看出,即使是同时宋朝的周紫芝(比东坡年轻45岁),也不知道苏东坡诗里暗藏典故,后来偶然间看到另一本书才明白,。原来火候足三个字也有故事,指的是从早晨开始煮肉,一直煮到太阳西下才可以称得上“火候足“。

老街感觉如果掘地三尺的话,大概每一句诗都能够找到前人的出处,要完全读懂古人诗词,真需要有大学问不可。 所以所以我们读不懂古人书,也没什么惭愧的。

二、诗家语的句法诗词中有诗家语的说法,其中就有诗人句法不同与散文句法的特点: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里的话:

……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限制。……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属词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1、例如杜甫的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把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的描写,是侧重的写法, 香稻与鹦鹉 ,碧梧与凤凰的颠倒与声律无关,纯粹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这句话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符合声律要求。

不过啄余鹦鹉、栖老凤凰是倒装,是鹦鹉啄余、凤凰栖老的意思,诗友要分辨清楚。

2、又如杜甫的另一首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风儿吹折了绿笋,枝枝下垂;雨儿催肥了红梅,朵朵绽开。如果机械地用散文语法去理解根本就解释不通。

三、章法的变化同为长调,柳永的雨霖铃平铺直叙,周邦彦的兰陵王就时空交错,两者理解起来难度不同。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兰陵王 ·柳阴直 》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结语古人用的词语与今人有不少变化,有的字词会让今人感觉到生僻。古人用的一些典故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可能尽人皆知,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只有读书多的人才知道。

另外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句法章法结构也与散文不同,特别是有很多诗词必须为了符合格律要求而变化,所以读起来比较费解。

解决的办法只有多读和多练,遇到的多了,自然记住的也多;自己写的多了,对于一些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自然印象更加深刻。

@老街味道

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初学诗词的朋友们最普遍的问题了。

古典诗词的文学体系是来自于旧学,说浅了些,就是文言句法和文言字意的理解障碍。古人限于书写工具的匮乏,因此简刻于文章------为之能省则省,少一个字说明白的绝不多说一个字....这么下来,自然很多有别于现代文学、白话文的语法表述,诸如定于后置、省略式等等。

1例如: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个“行人弓箭各在腰”用了一个“互文”的手法,即“互相参见为解释”,那这句的意思就是“弓箭纷纷别在行人的腰上”,这种句式如过不是对文言有些底子,是很难去理解的。

说完了句法,接下来说说字意。古今之字意也多有出入,如果按现代的释义去解古人的字意,那必然是要闹出不少笑话。古人常以“风”、“骚”并举,这里的风、骚指的是《诗经》的国风,《楚辞》的骚体,但换到现在风骚是什么意思我就不多说了;又如“舍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现在则是“丢掉”的意思-----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那之于句法、字意怎么去学习呢?我这里是绝不建议死记硬背的去记什么“X语后置”、“X动用法”之类的,甚至于所谓的“互文”、“顶针”这些专有名词都不大需要去记-----要知道上语文课让你学这些不是让你用的,而是让你考试的-----您学说话的时候未必也先学这些东西吗?

因此,学这些句式,在乎一个“语感”,“语感”这个词看似玄乎,其实也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多读古文,多读诗词,参看着名家诗词赏析,临到懂了也是就是个水到渠成的功夫罢了。

2通晓了诗词大意之后,我们再才能谈谈如何欣赏诗词的“美”,甚至是所谓的“意境”。意境这个词其实是个蠢词儿,什么是意境?就是通过一些列的背景、人物;按照作者的审美水平构筑出来能表现一定情绪、一定主题的环境------这就是意境。但是很多人不懂,觉得意境就是唯美啊,伤感啊之类的空话,真让他们说说这个意境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技巧?哑口无言。

诗词不是这么谈的,不是说苏轼写的就是豁达,杜甫写的就是沉郁顿挫。辛弃疾写的就是爱国。这都是为了省时省力的标准化科普,不叫欣赏诗词。

要体会诗的好处,就得需要明白他们艺术技巧的好处,不然大家都说的是爱恨离别,爱国情操,凭什么这些人写的就留名千古?别的人写的就是不堪入目了?而这种艺术技巧也是要学的,不是天赋、也不是谁一生下来就知道的。但凡看见大谈天赋的人实际上都不知道诗词学到哪才要天赋。

大历十大才子之一的张籍,写《节妇吟》的张籍,他为了达到杜甫的水平,疯癫到把杜甫的诗烧成灰喝下去-------到这个水平上,您再过来谈天赋,不然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

艺术技巧的认知,也就是艺术审美的认知。作者经过积累之后,在作品里无意识表现出来的虚实对比、大小对比,或是有意识构筑的章法结构,这些东西好在哪?不学您能知道?不知道。

那这个怎么学习呢?也是多看。旧学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关联性。所谓“折柳”多指离别、“鸿雁”多代远信,林林总总,这些言外之意,是靠着历代诗人的互相勾连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沉淀。古人云学古,引用、典故等等莫不如此,前人有用,后人就有所用,因此,我们学诗词,也不能就盯着一家之诗词。

欧阳修写的“谢家池塘,江淹浦畔”,就是用的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来写景;用的江淹的《别赋》来写情,您不知道这两位的诗作,怎么能理解欧阳修的词?

3古典诗词、古典文化的东西,都绕不开的是这些东西,它不像是现代学科,仅学一门就能学好一门,而是要惯着古典文学的体系经史子集来互相参见。不读书,不多读书是真学不出个名堂------但这又是个常年日久的功夫。

所以啊,如果不是真爱好诗词的,很少有学的出来的。但很多诗词掮客,就靠着一些白话文翻译,生生把古诗词变成劣质鸡汤文,还要感叹唯美、伤感,实在是恶心至极,也是懒惰至极。

以上,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507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你们喜欢现代诗词,还是古代的诗词?为什么?

你们喜欢现代诗词,还是古代的诗词?为什么?

我比较喜欢古诗词,短小精悍,二十来字就能把情景描绘得清清楚楚,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格律严谨,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如深临其境。 谢邀!我个人喜欢古代诗词。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从歌谣到民间乐府到文人诗,留...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文言文其实不难、三道选择题、两句翻译。(我们这里是这么考的)先说选择吧、第一道考实词:四个选项、你把它给你的意思代回原文、看看通不通顺。针对这道题、你就积累诗词吧、除非你的文言文感觉很好。要知道、高考语文所考的内容一定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

亳州人口大镇排名?

亳州人口大镇排名?

一、亳州人口大镇排名? 亳州 涡阳县 1 牌坊镇 100649 人。唯一的十万人口以上大镇。 亳州 谯城区 1 双沟镇 96055 人。9万人足以进入全国1000人口大镇。 亳州 涡阳县 2 新兴镇 88545 人 亳州 涡阳县 3 青疃镇...

如何做好记叙文的阅读 七年级 教案

如何做好记叙文的阅读 七年级 教案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记...

当文言文占高考语文的1/3,如何帮孩子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当文言文占高考语文的1/3,如何帮孩子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学好的,需要坚持的。以下分享一些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首先,让学生把课内的文言文学好。高考虽然不会考课内的,但是课内的文言文都是基础,高考的文言词汇主要还是来源于课内。这就需要学生把课内的每一篇文言文都学扎实了,每...

王安石的名句!~

王安石的名句!~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甘露歌》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咏石榴花》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泊船瓜洲 王安石中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