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由于人类的行为让地表形态的过去和现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教版

zhao_admin1年前 (2022-05-30)地理课件43

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例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②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例如,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发展与演化的影响

风化壳属性可反映出地表环境什么样的特征.可以证明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黄土高原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沟壑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50%。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及窟野河等。河水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谷地少。因此,径流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减少,山区大于原区谷地。黄土高原位于大陆腹地,气候较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源短缺。全区地表水资源105.56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亩均263立方米。泾阳、富平、蒲城一带亩均不足100立方米。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因此,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在0.4以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以上,甚至集中于几场大暴雨中,形成丰水年雨涝洪灾,少水年干旱缺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很大。黄土丘陵沟壑区输沙模数达20000~30000吨/年・平方公里,窟野河下游最大年输沙模数在40000吨/平方千米以上,最大含沙量高达1700千克/立方米。黄土高原地表水的天然水质是良好的,大部分地区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低,适宜于工农业用水及人畜饮用水。唯在定边西北部、芦河及大理河上游、洛河上游等地有小范围的氯化物水及硫酸盐水,矿化度大,不宜于灌溉饮用。黄土高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7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6.43亿立方米。在广大的黄土区及丘陵山区地下水非常贫乏。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的污水、废水,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地表水源及地下水源污染日趋严重。延河及渭河某些河段的水质变坏,生物绝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黄土高原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大陆性和季风不稳定性更加突出,全年总雨量少,65%的雨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强度大,往往一次暴雨量就占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高原日照充足,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度在8至14℃,无霜期为120至200天,属暖温带。黄土高原的水系是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约有200条(参看小流域),较大的河流有渭河、汾河、洮河、祖厉河、清水河、北洛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那里的河流水量不丰,年径流量只有185亿立方米(黄河干流除外),河流受汛期影响较严重,洪峰急涨急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贫乏,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埋藏很深,多在60~70米以下。

黄土高原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成因就导致了他是环境恶化的高危区域,从成因看,他是风吹来的高原,土质疏松,极易受到风蚀影响,从本身的地理位置来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天多暴雨且降水集中,流水侵蚀十分明显。人类如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应该是极其注重当地的植被保护,因为植被是风蚀和流水侵蚀最强的抵御者,遗憾的是千年以来,我们做的完全是相反的工作,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加剧了本身高危地区的环境恶化,导致了现在的状况。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就是植被建设,黄土高原以北,要建立植被防护带,减少风力侵蚀,黄土高原本身同样要大量种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杜绝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行为。望采纳!谢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590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