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战争

zhao_admin12个月前 (05-31)历史课件40

战争规模有的确实很大,比如说汉武帝时候出兵漠北,霍去病卫青各率5万骑兵,然而支持的步兵民夫等都有二三十万人,再比如淝水之战时候的前秦氐坚率领八十万以上军队进攻东晋。不过,具体的战斗战役可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所谓战争是在一个相当大的地域内进行的,如果只是一路所有人都在一起,很大的可能是如同官渡之战时候袁绍那样被断粮道烧粮草而崩溃,要么就如刘备蜀汉七十五万人进攻东吴一样被火烧连营而溃败。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几路军队各有几个将领统领攻略一定战略区域,这时候一场战争可能会发生许多次交锋,比如官渡之战时候曹操与袁绍也是交手多次,规模有时只是先锋与先锋之间,这时候可能只是几千或者几万人。一般作战焦点也是控制一个地区的关键之地,在拥有关隘的地方就是一些关隘,比如最早秦出函谷关,函谷关就是一个控制进入关中地方的重要关隘,到后来潼关兴起,函谷关被废,潼关的战略意义就如同过去的函谷关一样。中原地区大都没有什么险阻地形,因而在平原上拥有严密城防,厚重城墙的设防城市就成为控制一个地区的重要地点。在战争中也就经常表现为城市的攻防,不过这一般是因为设防城市可以减少地区控制兵力,而被减少的兵力也无力直接面对敌人的大规模进攻,比如中国古代一般认为围城兵力需要超过守军四五倍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攻破城防,否则必须长期的攻城。近代历史上,欧洲式的拥有火炮的棱堡只要几百人就可以抵御几千甚至数万人的长期进攻,中俄俩次雅克萨之战中俄军不过是数百哥萨克之类的武装冒险者,然而数万清军也只能围攻一年以上才能在守军弹尽粮绝之时才能进入城堡。这样兵力少没有用,兵力多又造成严重后勤压力,一旦短期不能攻破,而守军有强大援军的话,攻城方只会成为杯具。不过也并非一定,大多数时候,城市是起到预警迟滞敌军进攻的作用,然后守方会进行军事动员,调动与敌军相近或更强大的军队与敌人交战,这时候则往往成为主力会战,但凡主力会战,一般都是交战双方都自认为实力超出对手,或者实力较弱方被迫进行交战,比如希腊城邦时期一方如果不接受会战的话,另一方会烧毁对方的农田以逼迫对方接受战斗,因为农业时代,一个城邦周边的农田如果都被损毁的话,那么来年城邦一定非常困难。中国的情况得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来看,如果是俩个汉族农耕政权,交战基本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进行交战,一般就是一方先发动进攻,攻打另一个国家的城市关隘等,然后另一个国家集结了足够规模的军队,这时候经过一定时间比如一俩个月的交锋试探,然后发生主力会战。一方失败退却,另一方则根据自己实力剩余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前进,前进则攻打城市,后勤不足,伤亡较大可能就会撤退修养。如果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大多数情况下,规模并不会很大,而是几百数千骑兵在秋季的南下,这时候以掠夺为主,遇见汉族政权较大的兵力集结之时,他们就会后退撤回草原,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不是很有名而只是存在与史书上的小型骚扰数量不计其数,大规模的进攻与之相比数量很少。只是后果可能比较重大所以历史影响也大,比如明朝英宗时候50万明军在3万蒙古军队进攻下全军覆灭,使得明朝实力损失惨重。即使是数万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大多数在中原的严密的城防下望城兴叹,根本不具有长期攻城的实力和资本。也只有蒙古时代,强大的蒙军在攻灭各国后征集各地军队,在征服金西夏等国之后,他们拥有了装备回回炮等攻城设备的汉族步兵之后,他们才拥有了真正攻打南宋城市的实力。中央政府对周围游牧民族的用兵情况历代不一。汉代时候,特别是武帝时候,拥有大量马匹供给,因而可以建立强大骑兵对匈奴进行突击,将其重创,然而,蒙古草原不适合进行农耕殖民,所以付出巨大代价后,汉族军队仍然要退回到长城一线,这就使得即使匈奴衰落,在草原上也会有诸如鲜卑等部落联盟的崛起。唐代类似汉代,然而马匹供给已经大不如前,更多的是靠冶炼兵器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建立骑步混合军队击败突厥等游牧民族。再到宋代以后,基本上丧失了马匹养地,没有了强大的骑兵,所以只能是靠步兵进行防守,宋初的对幽云各州的攻击,由于缺乏强大骑兵部队进行侦查突击支援以及统帅等方面原因,结果十分被动,之后就基本没有了主动的攻击。明代初期的进攻,凭借的更多是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火器的进步,建立了强大的火器部队,组织严密训练严格的火器部队对骑兵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这样的庞大规模的冷兵器时代步兵所需后勤给养也是巨大的,因而在将蒙古人击退到深入草原后,明军无力继续进攻。而之后便又回到了长城一线进行防守。之后的进步有限,训练松散,装备质量低劣,明军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也只有在伟大的军事将领戚继光时代才能真正再次建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凭借的无非是重新回到古代严格的军法训练,明确科学的作战方式的建军方法上去。至于和欧洲的区别,非一言而尽,不过,欧洲在中世纪以后,由于地理宗教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分裂成为众多国家存在的局面,而且每个国家都是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强大的领主甚至可以对抗国王,不过规模一般不大,一般也就是几百个骑士带上几千个农民作为步兵的军队进行交战,而且这也已经是十分巨大的规模了,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军队规模才提高。不过欧洲的主要特点是主要大国的装备,技战术水平,作战方式等都十分相近,因而难以决胜,于是把取胜的砝码放在了技术进步上,这就决定了西方随着经济发展,军事技术不断进步的局面。而中国古代战争,呵呵,说起来很炫,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主帅如何如何智计百出最后击败敌人,可实际上靠的还是纪律,技术,组织,训练,与武器装备相适应的战术,这些实打实的东西,即使是我们流传千古的诸葛亮,他打仗也根本不是靠灵机一现,而是靠上面所说的东西。只不过,中国古代喜欢一种虚而又虚的文化,因而给这些战争蒙上了一层迷雾。而实际上,由于中国的地理形势,文化传统等原因,一统天下成为习惯,分裂战乱只是一时,这时候,中央政权衰落,军队也是散成一团,根本不是王朝初期的精锐水平,击败这样的军队,只需要在原有技术水平上纪律组织等方面强一些就可以了。所以中国的改朝换代,看起来轰轰烈烈,又是农民起义又是地方割据,群雄并起,其实更多是一种重复,进步并非没有,然而根本意识不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试想,一只纪律松散的军队,在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埋伏突袭之时,当然会很快崩溃,而显示出对方将领的智计,然而如果对面埋伏突袭却发现被伏击的军队在伏击之时仍然军容严整,反击有力,这面即使能获胜恐怕也代价惨重吧?抗日初期我军大肆宣扬的平型关一战,虽然看起来结果不错,消灭了日军近千人,然而代价呢?为什么后来我军不敢再这样打大规模的伏击了呢?这样消灭日军不快么?干嘛还用分成一小股一小股的和日军几十几百人死磕呢?原因很简单,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在被伏击之时对我军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这种代价让我们放弃了这样的大规模作战方式。欧洲的被人看起来非常死板缺乏艺术感的军事发展方向竟然使得19世纪数千英军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中国沿海;而中国的非常灵动智计百出注重战略的发展方向竟然使得后来文人统帅下的中国军队羸弱不堪,再多计谋都成为笑话。这值得深思。

中国古代是有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但是史书往往也把古代军队中的那些非作战人员也计算在内。战争的形式有很多种,即使在中原这样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的地区,也不可能都是攻城战,只不过,史书对攻城战记载的较详细。中央政府在建国政局稳定之后,在国力和军队战力得到一定恢复之后,基本上都会对周围游牧民族用兵。中国皇帝对开拓疆土有着难以形容狂热!中国和欧洲古代战争的区别;1.参战人数,军队规模。2,后勤。中国大多要运粮,欧洲基本是就地掠夺。3.兵源,中国兵丁大多来自民间,欧洲基本上以贵族骑士为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621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