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吗?这么肤浅的说法如何自圆其说?为什么书法还是用毛笔?

zhao_admin12个月前 (06-04)历史课件65

谢谢邀请!

自古以来,在书法史上从没有线条艺术一说,而只有点画之说。

(上图为古人的书法作品,点画质量和技术含量极高)

线条艺术,是近年以来有的书者引用西方绘画艺术的说法,他们以为这是一个很时髦的专业术语。这个时髦的专业术语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了一些人,所以,这些人就开始跟着叫了。

在书法方面,所谓的线条艺术实际上叫点画质量或点画技术含量。点画质量和点画技术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笔法,也就是说大家平常说的用笔。

(上图为王羲之《兰亭序》局部,用笔多变,韵味十足,点画质量高,技术含量高。)

关于题主提出的为什么还要用毛笔画画的问题,这是古今的画家们继承传统的一贯做法。毛笔,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书画同源。毛笔,不但可以写字,而且还可以画画。毛笔的妙处就在于此。古人,凡作画者,其毛笔书法功力都是深厚的。

(上图为白石先生画的虾。中锋用笔,每个虾都画得活灵活现)

古今作画之人,大多用中锋,侧锋。而现在的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时,不但用中锋和侧锋,而且还用卧锋。实际上,所谓的“卧锋”,也就是中锋。关于卧锋的使用,我曾尝试过,其效果也是很好的。卧锋,可根据书法创作求变的需要,偶尔用上几次可以,不可常用之。

以上为小编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朋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手打原创,抄袭者请绕行。

谢谢邀请。 书法是线条艺术。不存在对书法是线条艺解释概念什么深与浅之说,很多事情本来就简单,有时候是很多东西没去认识,古人自己也没解释清楚,以讹传讹这个现象特别体现在书法艺术上了。我刚开始学习艺术,听到很多神话般有关书法艺术描述呢。所以,我用几十年、甚至是用一生的时间投入进来梳理古人理论,就是达到彻底认识书法艺术目的,来揭穿这个书法艺术的神秘感、神秘色彩、神秘面纱。就是由于古人不清不楚的活性词汇书法理论,又由于书法艺术经历封建时代过长、中国古人又有保守思想严重一面,才是真正导致书法艺术性质复杂化主要原因。也不存在什么自圆之说,全部搞明白了,就没有阐述上的矛盾了。就自然不存在什么自圓之词汇了。中国书、画、印的性质,都是点、线、面视觉性质。点、线、面不同程度地贯穿了三艺始终。我以为没必要在这个上面打圈子了,把精力放在其他重要事情上去,古人还有很多理论等待艺术家、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去解决梳理。关于用笔之说,是元代赵子昂:‘结字在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此语原意:结字间架属时间问题,随着时间用功自然可以掌握好的。用笔为上,用笔千古百年来不容易。本来我们毛笔就是锥形,锋在其中心,写5年以上工作年龄,掌握好中锋用笔并不难。赵氏写了几十年,还说用笔之难、千古不易、再加上他的字本来无力,我认为他的本意应该是:‘结字在工,用力为上,用力千古不易’。才符合此话逻辑了。如果说用笔不易?何为用笔?也没说明白。然而导致今天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艺术爱好者还天天跟着说:用笔二字。我经常问这些说‘用笔’二字的人,他们的舌头似乎圆了,回答不上来了。你说好笑不好笑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就为‘赵氏:用笔千古不易’此话争论不休,当时我正是起步阶段,不存在参与讨论。本人通过几十年的摸索、梳理前人理论、努力实践。最后总结古人理论得出:力度、阴阳、顿挫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个命脉、生命力。古人离我们远去了,怎么样正确对待古人有关艺术引领性之言语,确实是当代艺术家的认识、识知、实践问题。毛泽东先生说:实践出真知。对艺术、对任何行业都有着指导意义的!书法是线条艺术,是从视觉角度解释的,是正确的,我国书、画、印之独特艺术种类,点、线、面不同程度地贯穿在这三艺之中了。至于笔法是修饰线条端口处,概念不在此讨论中。强调书法是线条艺术,并不是贬低其艺术性质及存在感。相反,我们的书法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可以说书法之线条,又确使艺术足够努力、方式方法正确才能够获得到其需要效果和生命力,才能获得其线条灵魂。当作者放大作草书,你才会有线条艺术之感觉了。在讨论书法是不是线条艺术的同时,不要去冲击他人的说法正确与否,拿出你的书法不是线条艺术之理论出来就是了。有关书法是线条艺术定论,并不是说贬书法降低其档。只有通过理智、理性的讨论才是解决其问题,达到共识。很多人讲艺术、谈学术很不理智,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已,而并不是理性认识。平等交流,对事不对人,这才是谦逊做学问态度。交流大忌说某人不懂,自己非常懂之言说。总之,有什么不同意见,拿出充分的理由出来,用有说服力的理由去驳倒对方,才是理智交流。做学问,不同于武打。做学问靠的是大脑,而不是腿脚功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747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