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有哪些很有意思的真实考古事件?

zhao_admin1年前 (2022-06-05)地理课件40

十多年前,苏州剑池清淤抽干了池水,池底出现了一个墓穴,虎丘下面传说中的阖闾墓和三千多把宝剑,沉寂多年后又掀起一股考古热潮。可有趣的是,谁都知道阖闾墓就在虎丘下,为何秦始皇和孙权费了好大力气,却白费功夫。他们连阖闾墓都没找到,别提里面的三千把宝剑,虎丘下面到底是不是吴王阖闾墓呢?为何一直没有被发掘?

虎丘池底下的古墓,有趣的地方,

一是:几千年来许多的古墓都被打开,里面的文物都下落不明。但是苏州市虎丘山下,吴国亡后,哪怕是越王勾践、秦始皇、孙权,都来找过宝剑,结果都是徒劳无功,

二是:但是后来的人们又很肯定,虎丘下面就是阖闾墓,由于现在没发掘所以还是未知,不过人们都确认虎丘下有一座古墓,

三是:大家都知道底下有个墓穴,可文物部门从来没肯定过,几次想要打开,却又各种原因放弃了,

可文物部门还没发掘,为何啥那么多人坚信池底下就是阖闾墓呢?

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十多年前,因为池水被抽干后,虽然考古专家没有去探究,但是当地的报社却组织了一次虎丘洞穴探险,这次探险的经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虎丘下的墓穴里面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可惜当时网络和视频技术没现在普及,要不来一场直播和发上抖音,或者会更引起大众的探索热情和关注。那么里面到底情况如何,我们下文会详细的描述一下。

第二:古代典籍《越绝书》写到:“阖闾墓在虎丘山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还很详细的说墓中的情况:“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不过虎丘吴王阖闾墓让拥有了和氏璧和六国宫中无数珍宝的秦始皇都眼馋,是根据传说墓里藏着三千把削铁如泥的宝剑,而传说中的春秋名剑“扁诸”“鱼肠”就被阖闾带入墓中。

春秋时代吴国以铸剑知名,干将莫邪两人的传说,让吴国高超的铸剑技艺人人皆知,虽然这只是汉朝《列士传》和《孝子传》的一篇文章,但结合阖闾给专诸那把鱼肠剑,侧面说明了吴国宝剑是春秋时的奢侈品,也不是谁都可以请到,也不是你花重金就能购得,完全凭借的是铸剑师的心情,运气和人品。

特别是吴国除了宝剑,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吴钩,唐代诗人李白侠客行中,“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里提到的吴钩,据说就是阖闾提倡广泛使用的,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提到:当年阖闾想称霸中原,特别是要征讨强大的楚国,为此让人打造的金钩,并且还说:“谁能打造一把好的钩,我赏赐百金。” 有个工匠用了很特别的方法,做成了二钩,进献给阖闾,他看了一眼,没啥特别啊,不是跟其他夫子的钩一样的款式?

谁知道让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钩师叫了一声:“吴鸿,扈稽,我在这里,大王不知道你们的神奇,你们表现一个。”刚说完,两钩忽然飞起,击中了工匠的。阖闾大惊,赏赐了工匠百金。以后两把钩就天天佩戴在身上,从来不离身。

由于阖闾是吴国崛起的重要人物,他任用伍子胥和孙武获得了彪悍的战绩,并且吴国在他去世后,吴王夫差更是带着吴国进入了称霸的时代,所以他的陪葬品肯定很丰富,而传说中他指明了要自己珍藏的三千把宝剑(吴钩)陪葬,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毕竟他当时有这个能力。

这里单独说一下吴钩,古代一直提到的男儿佩戴的标准搭配,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啥样子,不过就是引用经典而已,在一段时间内,吴钩被误会为成为钩子的外形,不过在后来出土的吴钩文物中,专家和人们才知道吴钩长成啥样子,其实吴钩就类似一把青铜刀,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由于它弯度很大,外形很像个钩子,才被成为吴钩,其实更像是一把圆月弯刀。

但是有趣的是,吴钩在后来失传了,一直没发现实物,最后还是近代出土了一些青铜器中发现,而阖闾墓中,有那么多好东西,当然秦始皇也是既怕又眼馋,他当年根据记载,确实探寻过虎丘的阖闾墓,但是据说挖了一个大坑后,就放弃了,可能是因为太难或者其他事,反正他是放弃了,一说他挖出了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剑池。

另外三国时代的孙权,也效仿过曹操,当年派人出寻找过南越王赵佗的墓和带着大批人马去虎丘发掘阖闾墓,但是依然是无功而返,据说那个池底下开掘出来的墓洞就是孙权所为,但是依然孙权是一无所获。

两人的努力白费后,后人就很奇怪地再也没去打扰阖闾了,不过到底下面有没古墓,还是一个天然的山洞呢?

关于里面的情况如何,上文提到的记者用亲身经历记载了里面的情况,当然这里有趣的就是,考古专家竟然没有去发掘,而是由记者去探索,这点或者很让人疑惑,其实还是有原因的,下文我们会提到。

先说记者的探险经历,

其实历史上剑池是见底过数次,在明朝的时候就见底过一次,还被当时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下去探险过,后来出来在旁边提了字,而建国以后,因为要清淤曾经三次抽干里面的剑池里面的水。

最近的一次清淤后,很快就会回灌,当时的记者就穿上了雨靴,经过了管理工作人员同意,并且在很安全的陪同下,顺着八米长的梯子,到了剑池底探秘之旅开启。

他们走入洞穴中,发现虽然池底是没有水了,但里面的淤泥很是很深,一股凉气在脚底下冒出来,他们慢慢地爬过滑溜池底,靠近里面,发现这里的淤泥已经到了小腿,而山洞里面的空间只能容两三人通过,由于光线暗淡,只能打着探照灯前进。一直走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被五块巨石挡住了去路,这些的巨石叠砌至顶,在石头的顶上,还另盖有一块更大的石板。在人们传说中的“吴王阖闾墓”因就在石头的里面,而记者猜测自己走的便是“墓道”。

经过观察,发现洞穴两边都是齐整的褐色山石,其中的西面的石壁能看出是天然的,可是东面的石壁则有人工痕迹。阻挡他们前进的六块石板仔细看还是则略有不同。

其中最特别的是第三块,因为其他的啥都没有,它却有一个圆拱形的位置。根据上世纪50年代清理干净时记载。据说其中一块石板上有碗口大小的锈斑痕迹。估计就是这一块了,但是到底有啥用,没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50年代,就有考古专家认为,这就是一座凿石为穴的古墓,而南北向的竖穴,在规格上,也符合春秋时期的墓葬潮流。

其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是他们其中一人,弯下身在淤泥中挖出了一块断开的青砖,砖比比现在要扁,一块就知道是人工做的,但是是怎么来的,由于之前没任何记载,他们把青砖拍照后安置在原处就给虎丘管理单位做了汇报。

后来他们就走出来,发现而来剑池东壁记载了一段明朝的往事,在明正德七年,因为苏州连日没下雨,天气干旱,剑池的水竟然干了,唐伯虎、王鏊等等人就相约来到而来剑池底游玩,当然他们也发现了这个山东,并记录下“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他们也觉得这个应该是吴王墓门,就在崖壁旁刻下了两篇纪事的石刻。

几百年后,人们再一次重走唐伯虎的探秘路,收获是同样的。但是,这里到底是否就是“吴王阖闾墓入口”呢?为何明知道了而不做抢救性发掘?

其实对于这里是否是吴王阖闾墓,考古学家是各持己见的,

一种说法:底下就是吴王墓,参与过1955年清淤考古工作的钱老,曾经在当年实地勘察过,他从历史资料,墓穴的形制,还有里面的大石板还有秦始皇的举动去分析,坚信这里就是吴王墓

可是有趣的就是,另外一种说法却认为,不能以《越绝书》说阖闾葬在虎丘就相信,毕竟里面还没打开,到底有啥也没有人知道,并且最重要的就是秦始皇和孙权来过,都是传说压根没有历史记载,而这个山洞高只有2.5米,宽还不到1.5米,入口是太小了,吴王怎么能抬进去的。难道吴王就那么简陋了,墓道也太寒酸而来吧?

不过还有人补充说,虎丘在地形上看,就是一座小山包,可是四周围绕了一圈方形河道。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河道从来没有方形的,所以应该就是人工挖出来的,用挖出来的土封顶部,也很适合春秋时代的吴国的墓穴形制。

关于虎丘这个山洞,外界讨论得非常热闹,不过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文物部门“不表态”。为啥呢?

因为首先没有任何证明,这下面就是吴王墓,其二就是证明了,也不敢轻易的动。为啥不敢轻易的动呢?

主要是考虑到虎丘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别,因为在上面还有一座虎丘塔和东边的云岩寺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曾经考虑过搬开里面的大石板,但是最后还是被阻止了,因为考虑的就是当时的科技条件和机器,很难保证打开墓门后,里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更重要的就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虎丘上面的虎丘塔很有可能就因此不稳,会引发各种的未知情况,所以最终还是原封不动的亡剑池灌水,也没打扰阖闾的休息。

这也是为何找到了墓门却没有打开里面的原因之一,或者在未来科技达到的那天,虎丘下的青石板会被打开,不知里面是否真如传说一样,有三千把绝世宝剑呢?

小结:

不过我觉得不打开里面更好,因为虎丘是苏州历史上著名的地标旅游景点,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都慕名来过此处,并且在宋朝时期,苏州因为江南的开发成为了江南的重镇,有着许多传说的虎丘,更是和苏州建城的阖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虎丘塔,虎丘,千人石头,古苏州城,试剑石,剑池石刻相汇聚,和现代的高速发展的苏州结合,让古老的苏州形成了一个具有文化传统历史传统,又具有现代化科技的高速发展的崭新城市,保留虎丘池下的一点神秘感,其实对苏州的人文文化,或者反而是一个最恰当的做法。

山西马村有个“百鬼坡”,寸草不生。盗贼在坡上打洞钻进了一个古墓。突然,有人惨叫,一个红衣女子正在门后露出脸来,盯着他们。

这伙盗贼虽然钻过好几座古墓,但还是被这个诡异的情形吓得魂飞胆破,连滚带爬地跑出了墓地。

一、马村砖雕大墓--一边考古一边看古代连环画“百鬼坡”常年寸草不生,冬天的时候,雪落在上面就化了。附近村民早就觉得这块地大有蹊跷,从来不许孩子们到山坡上玩耍。

这伙盗贼被吓走后,流言在十里八乡越传越广:“百鬼坡真的有鬼!还是个红衣女鬼!”

1973年,当地文物部门听说此事,他们细一琢磨,反而有些惊喜。于是派专家到此地来考察。

到了现场,专家更加确定了心里的猜想。

“百鬼坡”地面上的温度远高于周围土地的温度,土壤的成分也明显跟周围土地不一样,怪不得植物无法在“百鬼坡”上生长。

这种特殊的土壤应该是人为混合夯实而成,说明地下很可能埋藏着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

考察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盗洞。向上级申请后,大批考古队员进驻马村,开始进行保护性挖掘。

马村发现了14座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墓地,迄今为止发掘清理出来9座。

墓地中的随葬品并不多,甚至连棺椁也没有,死者直接放入墓地中。可是,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墓室全部为砖质仿木结构,墙壁上的砖雕壁画精美异常,靡费甚巨、工序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墓地就像一座四合大院,墓门外是仿木门楼。从非常狭窄的墓门进去,顿时豁然开朗,视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四周回廊环绕,院栏花纹雕刻各异,有鱼鳞彩瓦、脊饰螭吻狻猊。房屋建筑有单檐、重檐,做工细腻、精巧。

墓室顶端为方形覆斗顶,四周装饰有单檐或重檐的楼阁式、宫殿式墙体,四壁下部砌束腰须弥座,最底端为土炕式尸床。

雄伟的楼台殿阁的下部,为雕花须弥座,雕有花纹、走兽。特别还有一众唱戏的生、旦、净、丑和乐器手,看戏的人也是一应俱全,栩栩如生。

而盗墓贼看到的红衣女鬼,正是一个女子雕像从红色的大门中探出半个身子的场景。因为太过逼真,在周围灰色石墙的衬托下,显得分外诡异。

这座特别的大墓让考古队员们非常兴奋,一个疑问涌上大家的心头:墓主人到底是谁?怎么会有如此特别的审美?

最初发掘的几个墓地,墓室中都没有墓志铭。可是,队员们却在一些墓室的方砖上发现了雕刻的药膳秘方。

终于在第七个墓地打开时,一块嵌在墙上的“段楫预修墓记”小小砖刻,揭示出墓主的信息。原来这里安葬着宋金时期的医药世家段氏家族的四代人。

后来,蒙古族入侵,段氏家族因为不肯屈服于异族统治,被杀戮殆尽。

这座古墓精雕细琢,出人意料地再现了墓主人的生活场景。考古的过程中,仿佛在看一个1000多年前的生活连环画,一定是很有意思。

二、吐鲁番唐代墓葬--不想做作业的古代小学生1967年,新疆吐鲁番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墓葬中竟然藏有一个小孩子的作业,作业末尾吐露了他不想上学的心声。

在这本作业的末尾,小孩子提上了自己的年龄和姓名,一处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一处是:“西州高昌县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

原来这是一位名叫卜天寿的学生,年龄12岁,如果是在现代的话,还是个小学生。

卜天寿生活的年代是初唐,大约在公元710年左右。

他的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前五篇,内容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释的《论语》。

这份作业抄在横长5.38米,宽0.27米的纸上,一定花了不少时间。所以他内心少不得抱怨几句,他在作业后面写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鹹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从古至今的学生,盼望放学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老师看到肯定也是哭笑不得。

小学生字写得很不错,却错别字连篇,想来读书读得也比较一般。不过他还能在作业写完后放飞自我,乱涂一些打油诗,可见功课并不是很紧张,反而学有余力。

卜天寿肯定没想到,他随手写的作业竟然成为珍贵古籍。

郑注论语自宋代以来就已失传,这虽然只是12岁小朋友的手抄本,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现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朝时期国力强大,远在新疆吐鲁番的小学生,学习的也是儒家经典。可见当时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三、吐鲁番的东晋古墓--谁家熊孩子的涂鸦?在吐鲁番的阿斯塔纳,一座距今1500年的东晋古墓中,考古队员紧张而又期待地打开主棺。没想到的是,棺中的东西让他们绷不住笑出了声。

棺中放的是由六块相等的图纸拼接而成的一幅画,看上去让人只有一个感觉,这些画实在出乎意料的非主流,幼稚得不行。

这让专家们绷紧的神经顿时放松了下来,纷纷忍俊不禁。

这些画既不古朴,也不高雅,而是仿若幼儿园的小朋友涂鸦,充满了童趣。

作为现代人,我们会觉得这些画与现代的绘画方式很相像,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穿越到古代后画出来的呢?

那么,这些画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墓主人为什么让它们陪伴自己呢?

考古专家当时也有些费解,后来陆陆续续,嘉峪关和洛阳等地也发掘出了年代相近的古墓。相同画风的壁画和纸画也相继出现。

经过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些壁画和纸画所描绘的是墓地主人的日常生活。

其实,描绘日常生活的壁画在各个朝代的墓地中并不少见。只是绝大多数壁画的绘画风格都比较符合当时朝代的主流画风,像这样风格怪异的壁画确实比较少见。

新疆阿斯塔纳纸画中,墓主人虽然长着斗鸡眼,却不难看出他的神态严肃。从衣着上来看,他头戴高帽,穿着条纹袍服,手中拿着团扇。

他身旁的女子满脸麻子,毕恭毕敬,穿着红裙,看上去是个仆人。

画面左边长着鸡爪子的黑马神色倨傲,养马人跟在马后,准备着随时出行。

画面的右边是个厨房,里面摆满了石臼、磨盘、炊具、酒坛、烤炉等厨房用具。一位厨娘正在熊熊炉火上烹饪美食。

图画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个圆圈,代表了太阳和月亮。

这幅连环画整体来看,墓主人是一个贵族,衣食住行皆是考究。出行有马车,家里有厨娘,还有良田万顷,他显然对自己美好的田园生活很是满意,因此将自己的生活绘制成图画,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这样的生活。

这些画虽然像小孩子的涂鸦,其中包含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有神话传说、天文地理、衣食住行、身份地位......实在是精品之作!

四、马王堆汉墓--超级吃货的一生马王堆汉墓中,埋葬着一个吃货。经过2000多年,她仍然面目如生,肌肤光泽有弹性。解剖后,发现她的死因竟然是因为吃甜瓜。

上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现。这里埋葬的是,利仓以及他的妻子辛追和他们的儿子。

辛追夫人的身体基本保持完整,皮肤居然还很有弹性。可是让人惋惜的是,在辛追夫人的棺木被打开之后,空气进入,辛追夫人原本红润有光泽的皮肤逐渐松弛,身体的水分快速流失。

专家们对辛追夫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她的腹中竟然有138颗半甜瓜籽。她是因为吃了太多甜瓜 ,导致胆绞痛,继而引起心脏骤停而猝死,死时50多岁。

她的墓中,陪葬了牛肉、狗肉、梅花鹿肉、鱼肉、天鹅肉、甚至还有鸳鸯肉,这都是根据墓穴中挖掘到的动物骨骼来确定的,看来她是无肉不欢。

陪葬的盘子中还有肉串、豆子、稻米等等食物。因为年代太久远,这些食物都已经碳化了。最为让人惊奇的是,当考古专家打开一个漆器盒子时,盒子中神奇的东西让他们目瞪口呆。

那是一盒莲藕汤,还能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藕片。只是随着盒子的晃动,这2000多年前的藕片瞬间熔化在汤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幸好一旁的摄影师眼疾手快,拍了一张黑白照片。

让专家们确认刚才看到的藕片汤不是幻觉,而是真实的。

其实那些藕片的内部纤维早已经腐化,当空气进入后,瞬间的氧化使藕片瞬间消失。

中华美食闻名于世,任何地方的食物也比不上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口感丰富。这都是一代代吃货祖先们的经验积累。

这位2000多年前的辛追夫人,真可谓吃货们的鼻祖了。生前爱吃,因为吃而死,死后还有那么多吃的东西陪葬。简直是吃货完美的一生。

挖掘这样的古墓,发现一个吃货,真的很有趣!

~~~~~~~~~~~~~~~~~~~~~~~~~~~~~~~~~~~~~~~~~~~~~~

欢迎关注@桔小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753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下册地理(湘教版)复习资料?1.1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

七年级下册地理的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地理的复习资料

1.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是4400万km2,该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日本的国土面积是37.8万km2,人口有1.27亿(2000),...

在卫校上学高考都考什么?

在卫校上学高考都考什么?

一、在卫校上学高考都考什么? 文化课: 语文(100分) 英语(100分) 数学(100分) 计算机(60分)(笔答) 这四科加起来能考150分就可以了,今年的文化课分数线是120分.专业课综合:医学综合卷(满分是300) 技能...

初中地理全部课程(初中地理全部课程有哪些)

初中地理全部课程(初中地理全部课程有哪些)

初中地理必须用实验器材的课程有哪些?1、实验器材: 沙子、水、水桶、脸盆、木板 2、实验过程 : 首先把木板放在脸盆上要倾斜着,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 然后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 最后在水桶里装满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关于高一地理 水循环这一章的内容

关于高一地理 水循环这一章的内容

“我国内流区域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过程”是错的 是因为就算是内流河,也有水汽蒸发,是陆上循环的一部分。所以是没有直接参加海陆间循环,但间接还是参加了。你可以去看 海陆间循环 的图 陆上水循环最后还是指向海陆间的...

我们地理老师要我们以小品形式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地理课,10个成员,最好都有戏份,稍微涉及点地理知识

我们地理老师要我们以小品形式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地理课,10个成员,最好都有戏份,稍微涉及点地理知识

不知道您是主要针对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生?地理是一门比较贴近生活的课程,以这样小品的形式来引发同学们的兴趣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就你描述的问题,给您一些建议吧,说的不对的,还望海涵。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是分组学习。那么我们不妨从我国最早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