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为什么我国古代统一战争中,南征比北伐的胜率要高得多?

zhao_admin1年前 (2022-06-09)历史课件47

在中国古代南征比北伐胜率高得多,历史上从南往北打,最终取得天下的,只有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回草原。仅此一次,除此之外,南方没有打胜过。当然,还有人会说即便朱元璋是从南往北打,也和汉唐打败草原民族没啥大的区别。不能算是华夏民族的南北战争,而是民族战争,不能算数。那我们就从经济、文化、政治、地利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经济中心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方打仗打什么?当然是打综合实力,综合实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北方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开发,但是南方地区当时属于蛮荒之地,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还没有能充分影响到那里,所以,秦始皇派屠睢、赵佗南征百越的时候,在战争层面属于降维打击,秦军有足够的粮草、坚韧的铁戈、坚固的铠甲、彪悍的战马、先进的弩箭。而百越各部族多数还生活在原始状态。所以,到了汉朝,赵佗也很清楚无法和中原王朝对抗,只有归附汉朝一条路可走。

即便到了五胡乱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晋人南迁,比较充分的开发了江南,但是,经济上仍然无法和北方相提并论。这也就是只要中原地区相对安定一段时期,经济即可迅速恢复,隋文帝杨坚便有了一战定乾坤的底气。因为北方的黄淮平原上人口密度大大超过南方地区,只有当这个地区资源无法支撑超载的人口,这些人口才会伴随着战乱迁移到南方地区。但无论如何,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最适合农作物的土地,最能发挥效率的灌溉设施都在黄淮平原上。

到了宋朝,金人南下,南宋偏安东南,北方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才开始被动摇,再加上北方的战乱影响,南方地区开始逐步成为神州大地的经济重心。但是这个经济重心指的是和黄淮平原连在一起的江淮平原。其实,说是南方,也南不到哪儿去。在农业社会,粮食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平原的地方才会是经济重心所在地。翻开中国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大平原三分之二都集中在北方,而南方多为丘陵地带。

二、南方政权多半来自北方逃亡的弱势政权当年,西晋被胡人灭了之后,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延续了晋朝在江南的统治。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西晋为何会灭亡?因为西晋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无论是藩王制度,还是民族政策,亦或皇权模式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那么东晋对这些问题有根本性的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东晋士族基层能长期存在并主导社会的原因。这种状态,被南朝延续下来。但北方则完全不同,在基本完成民族融合之后,北方政权都明白要想生存,就必须改变,必须让自身强大,用强大的实力去消灭对手。

南宋小朝廷跑到临安、南明想在江南苟延残喘都是因为一个已经衰落的政权,在内部五脏六腑已经腐烂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经营很多年的故地,被迫逃亡到南方。这种逃亡政权先天的不足,能活下来已经是一种幸运。更不用图“北伐成功”了。政治力本身就处于劣势是这些政权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生存下来,而不是恢复故地。而北方却恰恰相反,北方遭遇过太多战乱,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方政权天生有着危机感,所以,这种危机感推动了北方政权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

三、南北气候地理因素对政权的影响1、地理原因

从地形地势来说,北方地处平原,早在春秋战国就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况且对平原上较为集中的人口进行管理,多以城池、官道、水路建设作为常用方式,使得整个北方地区各个地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有共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反观南方地区,多是以丘陵为主的地形,交通不便,以至于知道今天,南方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所以,南方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集权式管理,而是以分散式宗族群体为组成单位。不同宗族和群体之间往往还存在着各种矛盾。所以,南方北伐能号召集中起来的力量往往没有持续性。而北方的组织行动力就有着绝对优势。

2、气候因素

按理说,南方气候湿润,物产应该更加丰富,北方在气候方面不应该比南方更具备优势。但是事实上,南方气候有个很大特点,就是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拥有更多物产,但这种物产优势由于地理因素无法有效被利用,从而成为特产。这种在一定地域内丰富的物产,就成为滋生懒惰的温床。纵观古代历史,南方政权在分裂时代往往出现更多的割据势力,而北方中原地区则很少出现。即便五胡乱华时代,北方大乱,割据纷争,但如果无法对土地进行有效利用,凭借北方的气候条件,则这个政权很快就会倒台。所以,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政权。而南方即便是在东晋、南宋这样的半壁江山,仍然会缺乏足够的集体组织行动力。更不用说五代十国式的割据了。

四、军事上的影响从军事上说,有一种观点,是北方人往往更加高大、健壮,在冷兵器时代,这种优势非常明显。其实,这个说法非常欠妥。君不见中原汉族是怎么打败匈奴,唐军如何打破突厥的?军事上北方的优势,其实在于对战马的使用。在冷兵器时代,一支骑兵队伍就相当于现在的空军,能进行长途奔袭,兵贵神速。曾经金人用大量的骑兵队伍一举攻破开封城,让以步兵为主战力量的宋军无计可施。古代历史上,掌握战马资源的政权往往都是北方政权。所以,南方政权即便在实力了得的时候,因为只能以蜀马为主补充队伍,根本不能与草原上训练出来的战马相提并论。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开发最好的南方地区是长江下游,建康一代。所以,南方政权往往也定都在江浙地区。这个地方虽然富庶,但是相对于北方来说,这是个根本没有战略纵深的地方。北方政权的都城一般在中原腹地,甚至更靠北。所以,南方政权进行的北伐,无法直接威胁北方政权的核心地区,所以非常有利于北方进行全方位布局防守。但是北方政权南下则在长江一线均可顺江而下,直逼建康。也算是占尽了优势。南征大军往往可以攻破长江天险便可一战定乾坤。

历史上的北伐不能成功,都是因为这些诸多因素导致的后果,当然,最为致命的还是因为南方政权割据的时候往往都不是强势政权,而是亡命天涯的流亡政府。

熟谙中国历史且细致的人,不会发现中原王朝的统一进程,似乎有着相同的趋势:即大都自北向南完成大业,仅有少数例外,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个奇特现象?

(一)秦汉一统与东西夏商周我们就不讨论了,从大一统的秦朝开始,地域上的南北差异逐渐清晰,因此,这一现象也会更加凸显。

秦:(自西向东)

秦人的崛起以及统一过程,和主流的“自北向南”不同,它是“自西向东,回归东方。”为什么会这样,相传,秦为商人后裔,即所谓的「商奄之民」,之后赢族西迁谪戍,站稳脚跟并逐渐立国。

秦人崛起之时,都城的不断变更,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逐渐迈向东方之路,这就是著名的“九都八迁”。从西犬丘——秦邑——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到最终定都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咸阳,秦人用了整整526年。

而秦的统一之路,同样也是自西向东,不断试探、东出函谷、扫灭六国。

西汉:(自东向西)

如果把秦末楚汉相争看作是场统一全国的争夺战,那么刘邦的统一之路,其实是自东向西、不断西进的过程。时年是秦二世三年三月,项羽在巨鹿大胜之后的三个月,不但王离被俘、章邯也数次被击败,秦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刘邦所部才开始了坚定的“西进”。

刘邦的西进路线为:砀——成武——杠里(秦军、魏军)——昌邑(秦军)——栗——昌邑(秦军)——高阳——陈留(秦军)——开封(秦军,赵贲)——白马(杨熊)——曲遇东(杨熊)

再之后,打败秦将杨熊,南攻颍阳,在这里遇到了张良,并在其帮助下攻入洛阳盆地。此时,摆在刘邦面前的、想进入关中,只有这三条路:

一个就是经洛阳盆地,过函谷关,走崤函通道。第二是横穿太行山,占领河东之地,然后再渡过黄河进关中。第三条路则是南下绕道宛城,经武关进入秦的腹地。

第一条路经过项羽的战区,第二条路秦军防守严密且很可能与项羽军摩擦,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军绕道南下,打算从秦防守最为空虚的武关扣关而入。靠着能花钱、封官就绝不打仗的思路,刘邦终于“先入关中而王之”。

(二)汉晋之后与南北秦汉之后,中原王朝就和东西再无多大关系,反而与南北息息相关,基本都是占据北方,而后逐步平南。比如:

汉晋:刘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后定都洛阳,采取的便是平定关东、攻占关中、并陇灭蜀的统一路径,基本上是自北向南展开的;司马炎取代曹魏,定都洛阳,经过十年准备,于公元279年,发动灭吴之战,孙皓出降,孙吴灭亡,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隋唐:隋杨坚篡北周而自立,于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全国;唐李渊晋阳起兵,之后夺取长安,在关中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统一步伐,从平定北方刘武周到扫灭中原王世充、再到讨伐江南萧铣,亦是自北向南的过程。

宋元:宋赵匡胤“陈桥兵变”登上皇位,建隆三年九月,开始挥师南下,荆湖之战后,攻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最终实现了全国一统;元朝则由北向南,先灭金朝,再灭西夏,最后灭大理与南宋。

明清:明朝是唯一一个例外,它是自北向南地赶走元朝统治者;而清朝则又是由北向南,在突破山海关后一路南下,最后消灭南明政权。

(三)统一,为何一定要从北向南?首先一点,北方中原沃野之地,历来是政治中心、都城之所在。

从几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情况来说,真正由农民起义成功的只有西汉、东汉、明朝,而其他的全是原政治势力的重新划分(如晋、隋、唐、宋),这些新生的朝代诞生之时就在北方,故而南方就变成了需要统一的对象,统一之路自然由北向南。

其次,对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其根据地本就在北方。

比如元朝和清朝,前者建立者是北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后者建立者是东北的狩猎民族女真,他们想要入主中原,自然是从大本营出发、攻城略地直至统一全国。

此外一点,或许和南、北长久以来的地理环境风俗差异有关。

俗语道:“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南方山青水秀、美丽富庶、文教发达,所以历来人杰地灵、唯南方才子佳人多;而北方长期处于游牧与农耕民族碰撞的边缘,久经战场磨练与厮杀,民风多粗犷彪悍,盛产名将自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司马迁也说过类似的话:“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 ”

最后,从阴阳形胜角度看,西北就像气候上的“高压槽 ”,风是上风,水是上水。兵法中,西北为阴,东南为阳,讲究 “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 ”。兵家一向以西北伐东南为顺势,以东南伐西北为逆势。因而统一战争中,北方势力往往顺势而下,经华北平原,平定江南丘陵,汉晋如是、隋唐如是、宋元如是。

诸位以为,还有什么原因?欢迎留言讨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848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