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古代历史上利用水来攻城的战役都有哪些?

zhao_admin11个月前 (06-10)历史课件32

古代历史上水攻案例不胜枚举,大家比较熟知的关云长水淹七军等这些就不列举了,主要说说偏冷门的几个战例。

一、智伯水灌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晋国智伯“率韩、魏之师以攻赵氏”,“赵襄子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但久攻不下。此时,韩魏二氏便各怀二心,害怕智伯攻下赵氏以后,又以同样的手段对付自己,因为当时韩魏的都城分别在汾水和绛水之边。

因此,韩魏决意联合赵氏而攻打晋。他们约定日期,由赵氏决开晋师所修筑的水攻工程反灌智伯军,并实施正面追击,而韩魏两军则从左右两面夹攻,大败智伯军,杀智伯,尽灭其族,结果韩、魏、赵三家尽分晋国之地。

此战的水攻,改变了韩、魏、赵三家与晋国之间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对比,最终导致晋国亡国。此战虽在《史记》、《国语》、《韩非子》等史籍中都有记载,但如何利用工程手段实施水攻却没有提及。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道:“晋水出晋阳县悬瓮山……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水分为二派,北读即智氏故渠也。昔者战国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与韩魏望叹于此,故智氏用亡,其读乘高,东北注入晋阳城,以周园溉”。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当时水灌晋阳的可能性及其工程实施,必须了解当时晋阳附近的水源情况。

古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30里,晋祠东北10里。据史籍记载:“晋水源出并州晋阳县悬瓮山”,即晋祠所在处,故晋阳仅距晋水源头10里左右。但是,晋水水源很小。据现代测定和分析,晋水历史最小流量不低于1.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不超过2.5立方米/秒,一般流量仅为2立方米/秒左右。

即使历史有所变化,但因其集水面积变异不大,所以要想直接把这样小的水量引来冲击晋阳城是不可能的,必须像(水经注》所记“防山以水之”。

“防”就是堤堰,即在上源筑坝先把水源拦截不使走泄,以待利用。这是水灌晋阳工程的第一步。

《水经注》所载“以周园溉”,是水攻晋阳工程的第二步,亦即在晋阳城周围预先筑起一道堤围,将蓄储的晋水引进围内,使之灌浸晋阳城,而不是用水动能直接冲毁城墙。

所谓“城不没者三版”,可见当时在外面筑的堤围,几近晋阳外城一样高。由此可知,公元前403年的这一次水攻,至少有在上游筑拦水坝、开引水渠及筑围城堤三大工程。

由于这三大工程的作业量巨大,攻击一方如果不是具备绝对的军事优势,是难以实施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运用水攻进攻晋阳的可能性,我们再来看看1000余年以后的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亲征太原时运用水攻的情形。

是年三月,宋太祖指挥宋军进攻北汉军坚守的太原城,因屡攻不下便欲增兵。

左神武统军陈承昭进言:“陛下自有数千万兵在左右,何不用也?’,太祖一时未解。陈承昭策马指着汾水,太祖恍然大悟,于是令陈承昭指挥宋军实施水攻。陈承昭便“北引汾水灌城”,又“决晋祠之水注之”,两源兼施,合水而攻。

当时实施灌城的水攻工程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其一,“筑长堤雍汾水”汇,其中应包括横越汾水构筑的拦河坝及在坝的上游一定距离处加高河堤,使汾水的水位提高至足够的高度;

其二,“筑长连城”,即在太原城外修筑环形连城将太原城围住;

其三,开凿新的引河,以便“引汾水入新堤”。这里所说的“新堤”,即上述的“连城’,“决晋祠水灌城下”,这里包括晋祠水源处的蓄水工程和第二道引水渠的开挖。

从记载看,公元969年陈承昭主持水攻太原的工程,与公元前403年智伯水灌晋阳的办法基本相同,都是用围城“浸灌”之法。

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采用荀枚、郭嘉计,“决泅、沂水以灌城’ ,即在彭城外筑长堤引水浸灌,最后因“城溃’,而“生擒布”。这次水攻也不是直接用水冲击,而是“堑围三月”。所谓“堑围”与上述水灌太原相仿。

二、白起水灌鄢城之战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伐楚,以水攻陷鄢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鄢城距楚都郢(今江陵西北)甚近,是拱卫郢都的军事要地,楚国在此集结重兵,意欲阻止秦军南下。

白起所率秦军在此遭到楚军顽抗,屡攻不克。白起乃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城内,尔后开渠灌城,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淹溺者极多。

《水经注·酒水》记述了此事:“夷水又东注于污,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即是水也。旧遏去城一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阪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阪为臭池”。

又据唐李吉甫记载:“长渠在义清县东南二十余里派引蛮水,昔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郡城,一道使河北入,一道使河南入,遂拔之。”

上述记载说明,这是一次用水力直接冲毁城垣,给敌方以毁灭性打击的古代水攻战例。

其水攻工程技术相当复杂,至少要包括在上游构筑规模巨大的拦河坝,以造成储水量庞大的蓄水库,以及长达一百多里的主引渠工程、辅助攻城的引水工程。

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所率汉军与项羽部将龙且所率楚齐联军对阵于潍水(今山东潍河)东、西两岸。夜间,韩信派人以万余沙囊在潍水上游筑坝截流。

天明后,亲率一军渡河进攻,随又佯败退回西岸。龙且以为汉军怯弱便渡河追击。汉军乘其半渡,决坝放水,将楚军分割于两岸,并乘势回击,杀龙且,联军大败。

此战的工程手段并不复杂,主要是用计引诱敌方渡河而放上游的水击杀之。当时正值初冬,各江河水位处于枯水时,潍水又是一条不大的河流,所以龙且根本没有防备,而韩信只用沙囊将上游的水位抬高,之后又以激水冲敌的战法,达到水攻取胜的目的。

这种方法与白起水灌郡城之法基本相似而更简单些。

三、明末水灌开封之战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李自成起义军大败左良玉所部明军后,即挥师开封。九月,明军新任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统兵东出渔关,决黄河朱家寨口淹灌李自成起义军。

起义军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亦决马家口河,互相攻灌。时值秋九月,“天大雨,二口并决,声如雷,溃北门入,穿东南门出。注涡水。城中百万户皆没。得脱者惟周王、妃、世子及抚按以下不及二万人。”

这是有史记载以来运用水攻手段溺杀人数最多的一次。

我是畅侃历史,欢迎关注我。聊历史,看当下,以史为鉴品人生!

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水曾无数次与军事斗争结缘,以水带兵,以水为战,从而决定战争胜败的战例很多。

一、上古时期有炎帝、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共工与颛顼的战争都采用过以水围攻的方式。

涿鹿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在涿鹿之战的最后阶段,“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这一个故事反映黄帝与蚩尤的战斗无疑是一场水战,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掀起一场大的风雨,使应龙的水攻无法发挥左右。黄帝又请请天帝的女儿旱魃参战最终,取得了最后胜利。

共工与颛顼的战争:居住在今河南辉县的共工氏以擅长治水而著称,处于黄河上游的丘陵地带。颛顼一族居住在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以一带,在黄河的下游。当双方发生冲突后,共工利用上游的优势,壅塞河流,用水来攻击下游的颛顼,史书有共工“壅防百川,跺高堙庳”(《国语 周语》),“荡滔洪水,以薄(迫)空桑”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繁。各国之间“壅防百川,各自为利”,以邻为壑,交站双方以水最为战争的武器,因此水攻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战国时期以水代兵更是司空见惯。

公元前512年,吴国筑坝壅山水,以灌徐城,灭掉了徐国。公元前453年,晋国上卿智伯联合韩、魏围攻赵与晋阳,攻城3年未克,智伯下令掘晋水灌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公元前358年,楚国罚魏,决黄河大堤淹长垣。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军攻打赵国,赵国决开黄河南堤淹灌齐魏联军。公元前281年,赵国在卫地决黄河大堤攻打魏国。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战中,大将王贲决黄河大堤,引黄河、鸿沟之水淹灌大梁城,魏国灭亡。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下邳之战: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决泗水、沂水灌下邳城,吕布投降,被曹操斩首白门楼。

邺城之战: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大军围攻袁绍大本营邺城,围城挖沟20公里,引漳水围城,城中人饿死大半,数月后城破。

樊城之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逢刘备之命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增援。正当8月雨季,连绵大雨不断,汉江泛滥。平地水深数丈,于禁所率七军被大水围困。关羽趁机大举进攻,斩庞德,擒于禁,败曹仁,大获全胜。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水淹七军”的故事。

刘曜石生金墉城之战: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八月,刘曜攻石生,决黄河千金堤灌金墉城。因金墉城的地势和护城河水系而失败。

慕容垂、苻丕邺城之战: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攻打苻丕,引漳水灌邺城,翟斌决堤水溃,城不拔。水攻失败。

梁、北魏 寿阳之战:514年,梁为攻破北魏的寿阳城,征调民20万人,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淮河干流上筑成了浮山堰。堰城壅水之后,回水向上游两岸淹了几百里。北魏军被迫向北撤退,寿阳城居民移到八公山。是年八月,淮河暴涨,浮山堰溃决,大水倾泻而下,声震百里之外,造成百姓十余万人,被大水冲走。

四、隋唐代以后

后梁后唐杨刘之战:贞明四年(918年)二月,梁北面行营排阵使谢彦章领兵数万攻打杨刘城,并挖开黄河大堤,利用河水阻止晋军来援。六月,李存勖从魏州来到杨刘,亲自泛舟测量河水深度,并率亲军过河,登上黄河南岸。梁军沿岸阻击,死伤惨重,谢彦章只身逃走。晋军攻占临近黄河的四个营寨,从而加强对杨刘城的戍守。

北宋后汉晋阳之战:969年三月,宋将李继勋与晋阳城下被北汉军队打败。宋太祖观兵南城,觉得可以用汾水淹晋阳城,于是下令在汾河上筑坝蓄水,决晋祠水注入其中,北引汾水淹城。980年宋太祖帅兵再次阶段汾河蓄水,引导晋祠水淹晋阳城,城破后下令焚城,在水与火的吞噬下,晋阳这座恢弘的历史名城在宋王朝的铁蹄下被夷为平地。

李自成水淹开封: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攻打开封城。吸取上两次教训,改为围城。崇祯帝命令保定、山东、河北、湖北等省官兵前去剿匪。各路大军皆溃败于李自成军。崇祯帝又令山东总兵刘泽清前往援助开封。 开封城中粮食已尽,明军坚守城池。刘泽清援兵来了,诸军在河北硃家寨集合。刘泽清计划筑甬道给城中运粮,遭到李自成部队攻击而失败。李自成大军三次攻打开封,损失惨重,誓必拔之。围困半年,已经疲乏,粮食短缺,欲决黄河灌之。但因为城中子女货宝,犹豫不决。闻秦师已东,恐诸镇兵夹击,欲变计。明军计划决河水淹李自成军。李自成军得知,后移师高处,同时驱掠民夫数万反决马家口以灌城。九月,夜半,二口并决。河水从北门入,东南门出, 城内一片汪洋。开封城原有百姓百万,已经荡然无存。

蒋介石花园口事件: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为阻止日军西进,6月9日,国民政府决定“以水代兵”,下令扒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致使89万人葬身鱼腹,1250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同时,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855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