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怎样看待“知识付费”?

zhao_admin12个月前 (06-13)历史课件58

到底什么叫知识付费?

我做了几年的咨询、培训、写书,算不算知识付费?你可以算。但如果你算的话,你就没有理解这一波“知识付费”的差异化本质:服务产品化,以及“服务产品化”带来的头部现象。

什么叫“服务产品化”?

过去的圣经是手抄的,欧洲养了1万多誊写师,每人每年抄1200页。这就是服务,因为每一页都凝聚了人类时间。后来古腾堡发明了印刷,解放了人类时间,现在一分钟估计就能印刷1200页。这就是产品。出版,就是誊写的“服务产品化”。

人类曾做过很多教育的“服务产品化”尝试。比如录制讲课的视频,卖DVD。但是,这就失去了教育区别于出版、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互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一旦把课程变成DVD,教育就立刻退化为出版。包括互联网上不温不火的MOOC,微课,都不再是教育,而是出版。

“媒体”呢?

媒体是一种特殊的出版业,都是为了完成内容的传播。出版更强调知识性,媒体更强调传播性;出版要深度,媒体要速度;出版跨越时间,媒体跨越空间。但不管怎样,媒体和出版一样,都已经完成了“服务产品化”,每次交付,凝聚的人类时间越来越低,甚至接近于零。

但是“教育”就很悲催了。出版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写出《哈利·波特》暴富的J·K·罗琳,媒体界因为早已完成“服务产品化”,所以有因主持《奥普拉脱口秀》而暴富的奥普拉。但是教育界,因为几千年来“服务产品化”尝试的失败,只有名气在外,但还必须靠收咸肉为生的孔子。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

“在行”是一个尝试。专家资源,线上匹配,线下见面。但“在行”更像一个“滴滴打专家”,只做匹配,人类服务时间一分钟没少。“分答”也是一个尝试。它通过“偷听”的设计,一分钟知识服务结束后,语音秒变产品,广泛收费分享,成为真正的“服务产品化”。

教育的“服务产品化”更深尝试,是各种付费直播课程。比如YY语音的PS直播课程,沪江网的英语直播课程,和现在的“知乎live”。虽然老师付出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直播每多一个在线学生的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知乎live”把“服务产品化”推到了新高度,有机会成就巨星。

------------------------

刘润 | 互联网转型专家,27W+付费学员《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欢迎关注刘润。

最后,你用过知识付费产品吗?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输出。第一,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实现商业价值。第二,有利于高效的信息筛选。如果不收费,作者就不会长久的创作下去,而且在质量上也不会用尽心思去创作,所以知识付费是应该的,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为什么唐朝的诗歌最鼎盛?

最近一直在读关于唐朝的书,我来简单说一些我自己的认知。

1、创作群体的改变先秦的《诗经》,是采风官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换句话说是官方收集整理的。

乐府是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民间诗歌。

这两者都具有官方性,虽然取自民间,但带着官方的烙印,创作者甚至没留下自己的名字。

《楚辞》,是文人士大夫的诗歌创作,屈原宋玉、淮南小山这些都是文人,都处于上层阶级。

魏晋六朝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诗歌创作者都是金字塔尖的一撮人。比如三曹,萧衍,建安七子,谢家昆仲……

到了隋朝,科举制度诞生了,打破了门阀制度,寒门子弟也可以读书入仕,他们拥有了通往上流阶层的道路,读书不再是上层社会,文人阶层,世家大族的独享,绝大部分普通人拥有了机会,于是创作也不再是官方,文人士大夫所独享的,甚至可以说进入到了一个全民创作的阶段。

人人皆可创作,不再受官方的约束,也不再受阶层的约束。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作群体从官方、一小撮人,变为一大群人,在数量上就有碾压性的优势。像是洪峰到来,冲破堤岸,汹涌而浩大。

2、流行风向与趋势隋朝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唐朝接替了,唐朝更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考试内容,就是诗歌创作。比如我们很熟知的一些诗,祖咏的“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就是他交的考卷。还有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也是考卷。

以诗歌取仕将诱发诗歌的热潮,写诗创作成为走仕途的必经之路,这是自上而下的。

唐朝的帝王热爱诗歌,自己也创作诗歌,他们甚至尊重热爱诗人。比如李隆基就曾为李白“亲手调羹”。因为科举的形式,唐朝的官员也是诗人,他们自己就是诗歌的行走的宣传标语。而考上科举的士子,则曲江宴饮,雁塔题诗,这让诗歌创作成为一种常规活动。在民间,诗歌是用来唱的,很多诗人的诗歌在街头巷尾传唱,甚至成为宴饮场合歌女的表演。

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使得诗歌大为流行,写诗创作成为主流,在各个阶层都很流行,成为大趋势。就像我们现在学英语一样,全国各地,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甚至成人,都在学英语,已经成为必修的学科。诗歌在这种趋势下怎么能不壮大不繁盛呢?

3、唐朝的社会环境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问题,唐诗真正的繁荣在于它质的飞跃。

魏晋六朝是一个动乱的时期,王朝更迭,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隋结束了这种长期分裂的局面,唐完成了统一安定。和平年代给诗人创作的温床,让他们可以安心搞创作,不再流离奔波,挣扎在生死线上。

因为统一的南北融合,带来思想的冲击和碰撞,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诞生出新的内容。

和平带来的还有商业的发展,繁荣的商业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从西域来的胡人,胡舞,外来的留学者,留学僧,极大丰富唐人的见识,他们拥有更开阔的眼界,这都是利于诗歌创作的。

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方面,人们拥有充分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儒教,都是当时所推崇的,李白就好求仙访道,他自己也是一名道士。王维则是佛教教徒。此外官方允许外来宗教进入,如景教、袄教、摩尼教都在唐朝发展。

唐朝的君主相对比较开明,几乎没有出现明清那样因为诗文而抄家灭族的文字狱。白居易敢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他写的时候离事发也只隔了50年,写《卖炭翁》,是直面宫里的太监。这些在今天看都是不可思议的。

唐朝的边际问题一直很反复,与吐蕃,回纥等关系时好时坏,于是给了很多人建军功,拓疆土的机会,唐朝涌现的不少边塞诗人都在此列。

开明、包容、多元、繁盛的社会环境,给唐诗提供大量的题材、为诗人提供更高更广的视野,给诗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机会与际遇,从而迫使他们创作出同样繁盛灿烂的诗歌。

4、传统文化的传承书中一行字,世上已千年。千年后的今天,唐诗依旧散发着魅力,依旧让我们一读再读,沉醉其中。

我们为什么无压力看懂唐诗呢?因为文化的传承是没有割断的,千百年来我们一脉相承,技术变了,器物变了,思想更开放了,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从古至今都没有变化。

唐朝人过的节日,我们现在还在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朝人看到的月亮,我们还在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朝人有悲欢离合,我们也有悲欢离合。明朝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走一样的路,流一样的血,炎黄是我们的祖先,山河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理解他们,就像我们理解我们自己一样。

--------丸--------

文:祁门小谢

唐朝是诗歌鼎盛的一个时期,不仅表现在诗人和诗作众多上,还有题材的全面、格式的完备。这与其所处的巧妙时间节点有关。

首先,唐朝正好处于诗歌第二次革新的节点第一次诗歌革新是四言体向五七言过渡,在汉代初露端倪,至魏晋已经大成,并且出现了一次诗歌热潮。唐朝正好是处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节点,所以再次出现诗歌鼎盛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一阶段之前,南朝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的音韵特点,周颙提出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而沈约指出作诗应该避免八种弊病: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就是所谓的“四声八病”。这些人对诗歌进行了改革,提出了诗歌应具有的特征,即: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就是南朝永明体诗歌的产生过程,并且直接开启了中国近体诗时代。但之后南朝绮靡文风盛行,隋朝又短命而亡,直到唐代,近体诗才真正成型并得到大力发扬。

一种新文体的诞生,总会出现很多尝试者来对他进行完善,同样也会有很多守旧者对旧有文化的坚守,这就形成了唐代古体诗和近体诗同台竞艳的特殊现象。诗人诗作一时间大量涌现,各占胜场,形成了诗歌史上的一次极大的辉煌。

其次,唐朝诗歌正好出现在一次罕见的盛世之中这一阶段,唐朝国力鼎盛,威服远邦,万国来朝。不论是生活还是心理,唐朝人都有一种盛大的气象和开阔的胸襟,这就导致了各种题材都可以在诗歌领域出现。不论是继承自陶渊明的田园还是谢灵运的山水,同样也出现了白居易的新乐府规讽、王昌龄、高适等人的边塞绝险。

一个盛世给文学作品带来的除了对题材和格式的包容,还有宏大的气魄。唐朝诗歌不论是初唐时期四杰、陈子昂等人的革新,还是盛唐是李杜等人的气象,中唐时期的讽谏或者是晚唐时期的避世,很少有后世“卖惨”一类的作品。这是唐人的品格,也是盛世给人民带来的精神自信。

最后,为什么我们可以看懂唐诗唐诗其实绝大多数都只是歌词而已,除了韩愈等人有意追求“佶屈聱牙”之外,更多的创作者在“言志”的同时还是比较追求可读性的。毕竟是需要大江南北传唱扬名,如果太过高深就很少有人去记忆和传唱。

除此之外,唐朝时期的文言文已经比较好懂了,读唐朝的散文、传奇小说等文体其实都没有什么障碍,不像之前时代好用骈语、典故等,或者先秦文言文的简炼难懂,唐朝文风雍容端庄,诗歌同样也受此影响,自然就容易被我们理解。

举两个例子:

唐朝人写季节变化,比如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几乎都是场景的描述,新年刚过,二月时节,春早初生已经可以看见细嫩的牙尖,而这时候还有着白雪飘落。很容易就能明白写的是冬春之交。

魏晋南北朝写季节变化,比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原诗较长,截取了写季节变化的一段: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相对于唐诗来说,“初景”、“绪风”、“新阳”、“故阴”,就显得更为古朴,让人比较难以理解。

这是语言进化所产生的的差异。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900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