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初一升初二暑假,怎么对数学进行复习,才能让孩子把七年级知识学扎实?

zhao_admin12个月前 (06-18)数学课件39

你好,家长,看得出你是有陪伴能负责的好家长,结合几个学科来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对中考而言,最关键的一年就是初二了,经过初一一年的初中生活的适应,到了初一升初二的暑假期是该好好规划了,抓住初二一年,并和初三合力才能取得中考的好成绩,如果再到初三再努力,如果不是名列前茅的学生恐怕就晚了。

从八月份开始即将升入初二的学生学习安排如下:

一、温习初一的功课

初一的各科功课在中考中所占地位有所不同,数学是做好复习的重头戏,因为初一数学中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二初三不再提及,但在中考考试题里却会出现,如果学得不扎实或复习不到位,很容易形成知识漏洞,因此提前复习,可以学得更扎实,等到初三大复习时更容易有新收获。

复习方法:

1、数学复习要建立在课本复习和基础题复习之上,然后做相关针对初一数学知识点专题的中考真题上的题。例如,中考总复习类的题中大多都是分年级的题型,——像《中考考什么》《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一本》等都是既注重基础又有点难度的题,适合学生复习用。

2、英语和语文的复习除了背过课本上要求背的知识外,就是大量做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没有别的方法。

3、地理、生物、政治、历史各小科,要根据中考考纲要求来决定复习哪里,有的地方,地理和生物,初二要会考,有的地方,政治历史初一的内容考得少,比如山东,地理和生物要在初二会考,且要想考一中,不可以出现D级。如果孩子基础不错,就不必在假期下苦功夫了。而政史在河北中考,初一的内容是几乎不考的,也不用再浪费精力复习了。各地要求有所不同,要根据各地考纲来复习,不必逼着孩子精益求精。

二、预习新课。

初一升初二的学生,已经完全可以自己预习并做相关基础题了,而且自己预习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查漏补缺进一步思考的能力,因此没必要上什么预科班,特别是对于数学、物理两科,买点《教材全解》或《七彩课堂》一类的教材解析类的书籍,自己边看例题讲解,边做题巩固,再对照试解讲解,自己理通思路,自己真正学习一遍要比走马观花的听课,一知半解的做题要强得多。但这仅限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踏实的孩子。

学习不踏实的孩子要有专人陪同,最好是父母督促,每天制定复习、预习的计划,并按时按量完成。

对于英语和语文以及需要背诵的小科来说,预习更多的是阅读和背诵,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基础题来巩固知识,总结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就是最正确的预习之路。

三、暑假或者以后课余要看的课外书。

目前,随着“大语文”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所考的范畴越来越宽广,因此,多读书,多领域涉猎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的思想成熟度,而且也是备考中考高考的必由之路。

初中生需要读的书籍大致分为三类:

1、文学类,包括古今中外的名著,以及当代名篇等。

2、文言文类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已然成为中考、高考的新宠,但要想提高古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可非一日之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培养阅读古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从简单的诗词背诵,以及相对简单的文言文入手,不断培养语感和翻译能力。例如《论语》《古文观止》《初中生必背古诗词》等。

初一升初二暑假阶段,学生有忙于旅游的,有忙于补课的,还有学生漫无目的没有计划。而现在家长对于学生虽然有心想要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却无从下手,导致七年级的知识不扎实,到了八年级学习新的平面几何又学不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初中和小学的不同,初中的知识点多,难度也偏大,就拿数学来说,初一主要学的是代数方程,重点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初二是平面几何及函数,重点是平面几何的逻辑思维,初三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以及圆是重难点。很多学生没意识到初中居然有这么多的知识点,故很容易松懈。原因二是家长的不重视或者不知道如何重视,家长们往往初一的数学还能辅导辅导孩子,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这时候部分家长就会让学生自己去做,或是送到培训机构补习,其实送到培训机构补习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家长们认为送到培训机构补习就万事大吉了,孩子回到家也不怎么监督,所以孩子课堂学了,回到家就又还给老师去了。

所以要想复习初一的知识点,重要的是锻炼好计算能力,计算能力在数学里永远占半边天,计算不好,后面的数学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抓好计算,相当于地基打好了,后面再差建大楼怎么说也不会倒。所以家长们多利用暑假帮助孩子提升计算能力,这是有利于学生初高6年的基础。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计算能力就有系统的训练了一段时期,之后我的计算能力从不让老师担心,高中数学150的卷子满分三年我也考了不下于10次,更是没有哪次低于120。

计算能力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初一的时候是最好训练的时候,这个暑假重点去提升计算能力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6973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