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元代的戏曲为什么那么出名?

zhao_admin11个月前 (06-22)语文课件53

我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开始,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基本形成。在宋金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首先,戏剧经过长时间的孕育,有了厚实的基础,其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到了元代达到了成熟的高度。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为特征的综合性戏剧表演形式。

其次,元代城镇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宋金元时期,城市的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城市,为了适应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集中进行商业性演出的场所,这为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文人地位的变化。元代初期,科举考试曾经长期停止,这使得很多文人失去了竞考仕途的机会,其中很多人混迹于演艺场所,与艺人为伍,进行杂剧的创作甚至演出。同时,元朝蒙人入主中原之后,很多文人不屑与异族为伍,于是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杂剧的创作。这也是促进杂剧创作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有人说“汉代以后无赋体,唐宋以后无诗词,崖山以后无中华”?

互联网上我不太喷人,看了这个提问,很想骂人。

这个提法看似三个论断并列,实质上是有前后轻重。重点是第三论断“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个断章取义的论断,是网络幽魂对中华文化五千年传承的无知;也是对中华文明的诋毁和戕害;更有甚者,持这种论调者有意无意之间会成为外国文化侵害(特别是日本)的带路党!

你是否知道,这句话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武器!汉后无赋?唐宋后无诗?

先平静一下,怼一下这前两个以偏概全的论断,简短一点:

所有的文体都有他的时代背景。

赋,是一种有韵文体,讲究文采韵律。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向骈对发展,称为“骈赋”;唐代由骈体转入律体称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多系统连贯地读书,就不会这么人云亦云了。说汉后无赋体,你怎么读庾信《哀江南赋》、左思《三都赋》、骆宾王《讨武檄文》?怎么理解王勃《滕王阁序》?欧阳修《秋声赋》、东坡的前后《赤壁赋》?

上文说了,每一种文体都有其鼎盛的时代。唐中后期之后,由于古文运动的发展,词藻绚烂的骈赋不再是文脉主流;宋代王安石变法时主推的科举新方向以及明清时候的八股取士,文人们的治学主流有所改变而已。 武断地说一个“无”字实在是过分了!

“诗言志”,自古未变。即使是在八股文时代,也不乏好诗好诗人,这里就不再多废口舌了。

下面着重骂一下嘴里老是叨咕着“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带路党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词语原型吗?这句话原型出自明末清初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怯懦自私,被视为“失节降清”的代表人物。但至少,他骨子里是以明朝遗民自居的。他的后期诗文里还有很多对清廷的辱骂,有对明朝的痛惜。这首诗以崖山海战代说南明的败亡,调子沉重。他是当时文坛领袖人物,南明王朝礼部尚书,他的降清剃发被时人鄙视。但他在柳如是的鼓励之下后来还是作了不少反清的事情,并为之两度入狱,晚景凄凉。这些,在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传》里多有论述。

清初,南明遗民(吕留良等)有很多借宋元换代之事说明清相替的。但若把这些诗句断章取义,将宋亡之后几百年中华文明抹杀,若不是对诗词的曲解就一定是别有用心了!马克思、恩格斯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元统一中原后,逐渐汉化,复兴儒学。宋金对峙之时,理学就传播到北方,忽必烈还在全国大办学校,“南北暨一,黉舍遂遍区宇......视前代倍百矣”。

元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化融合、吸收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还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族;儒家文化在元朝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道家文化更是发展到巅峰......与陈寅恪先生一时瑜亮的历史学家陈垣说:“以论元朝,为时不过百年......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

元朝,国号取自《易经》第一卦“元亨利贞”中“元”的解释。元朝皇帝以中国皇帝自居,以本朝为中国。南宋也是认为元朝为“北朝”,承认它是中国的北方部分。文天祥、谢枋得等死忠南宋的人也没有否定它的“中国”地位。

所以,崖山之后只是没有了宋朝而已!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是日本人造出来的!重要的话要敲黑板多说几遍,这句话是日本人造出来的!是日本人造出来的!!日本人!!!日本,从有文字记述的东汉末年到南宋,都一直是汉文化的乖学生,所有的文化、制度都奉中华文明为圭臬并膜拜学习。而且,由于近代美国之前之前,没有哪一家势力真正入侵过;加上日本天皇的所谓“万世一系”,它在很多方面对中原文明的保存做得比我们更好。我曾跟朋友们介绍日本说,去日本旅游要用心,能看到很多中原文化的影子,其中,有些在中国都已经看不到了。

崖山之后,日本朝野尽“缟素”,为汉文化的“沉沦”而哭。之后,这种“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出现了,日本人认为“中华文明正统”已经在日本了!这句话后来称为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后来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理论根源!

在这里要着重提到两个人:内藤湖南和秋泽修二。内藤湖南:1866-1934,这个人出身日本东北部儒学世家,认可中原文化。他坚信“中国与日本乃至整个东亚都有文化同一性”(按:我个人也赞同这一点)。但是!他还认为:天运是螺旋形循环的,中华文明的中心已经转移了。“礼失而求诸野”,在九州故土衰落之际,处于中华文明边缘地带的日本“将降有大命”!

内藤湖南认可蒙元和满清的正统地位,但籍此为日本侵华找到理论依据,中华文明在本土沦落了,作为传承者的日本要“有大命”。以元清的合法地位为日本侵略中国找“合法先例”。

秋泽修二,此人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集约型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的基础,所以,在近代的落后是必然的。他明确地表示中华文明一直期待的外力就是“日本皇军”,只有“日本皇军”才能让中华文明复苏于中原大地,这就是日本侵略者“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依据。

以上两种思想,都是“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发展,是侵略者对中国的“攻心”之战,是合法化、美化侵略的说辞!!可笑!直到今天,居然还有人拿这句话当“学问”摇头摆尾!若非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我曾经和人民大学国学院的两位达者说起这个,达者说:

“这句话是诛心的,它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它在否定我们的历史,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的造语!”自媒体时代,愿大家都能有一双慧眼!不要懵懂无知之间,给敌人带路!

西汉前期,自高祖、惠帝、吕后、文帝至景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始期。在这一期间,由于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优待士人,一改秦代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焚书坑儒 的暴虐,故而使战国后期从楚国开始兴起的赋体文学,得以利用四海统一所提供的新的契机,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发展。两汉四百年间,是汉赋的黄金时期。但之后,就逐渐衰落。

唐宋是中国诗词文学大大发展与奠定的时期,因此唐诗宋词的地位自然就高,自然也被奉为经典。

但是到了明代后,诗词文学已经定型了,我们也知道明朝同时还得是一个民间文学大发展的时期,因此,文学文化也不再是“惟诗或词”的表现形式了——四大名著不就有三部出自明朝吗?

其实他们的主要原因都是兴衰问题,朝代的更迭,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文化的转变都对它们有着重要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035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我的偶像作文600字(写人要抓住特点)

我的偶像作文600字(写人要抓住特点)

我的偶像并不是大牌明星,也不是着名作家,而是我班的班长。我小学时的班长由于她爸爸妈妈的原因,到六年级就去上海读书了。可是,每当有人提起“班长”二字时,我都会想起小学时最爱学习,最爱劳动,最讲究卫生的班长——lucy。虽然她很斯文,不爱和人讲...

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一、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李世民,秦始皇,朱元璋,汉高祖刘邦,成吉思汗,明成祖朱棣,岳飞,孔子等等 二、中国历史人物有哪些? 中国历史人物有: 1、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

一至十二月份用英语分别怎么说?

一至十二月份用英语分别怎么说?

1-12月单词,读音及缩写 January 【'dʒænjuəri】 一月,缩写为Jan. February 【'februəri】 二月,缩写为Feb. March 【mɑ:tʃ】...

朗文国际英语怎么样?

朗文国际英语怎么样?

一、朗文国际英语怎么样? 我觉得新概念更好。我曾经教过朗文英语,朗文的少儿英语非常不错,但是其他级别的我觉得剑桥英语好点。不过如果你说新概念的话,我觉得初中以上学最合适不过了 。 二、朗文少儿英语的介绍 朗文少儿英语是英国培生集团在中国设...

《题西林壁》这首诗

《题西林壁》这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

语文四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语文四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小学四年级】上册:1、题西林壁作者:【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话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