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经济政策最恰当?

zhao_admin1年前 (2022-06-26)历史课件42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经济政策最为恰当。因为,正是这些经济政策促使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成就,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富有的朝代。下面,分两部分阐述。

一、宋代经济的辉煌成就

表面上,宋王朝对外长期积弱不振,实际上,两宋王朝却是中国古代最富裕的朝代,其国家综合实力,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已达到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史家漆侠先生就认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世界著名经济史家,加拿大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不仅认为:“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并且还以1990年的美元为基准,测算出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以后,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便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等等。

中外史学家对宋朝经济成就的赞美绝非虚言。我国史学界统计出的几组经济数据,就非常说明问题。

史载,两宋王朝的年财政收入以铜钱计,最高时曾达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达到了8000-9000万贯文,即便是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其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而在300多年后的明王朝,明穆宗隆庆5年(1571)时的国家财政年收入以白银计,是250万两;  张居正改革之后的明神宗万历28年(1600),则是400万两。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银钱的兑换率为:

           1两白银 =1贯铜钱,

如是,明王朝的年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王朝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明朝的国土远远大于宋朝。

再后的清朝经济要强于明朝,如清初的顺治七年(1650),国家岁入为1485万两;  咸丰年间(1850前后),也约为3000-4000万两。

其数量仍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清朝的人口已超过3亿,宋朝人口仅1.2亿。

两宋庞大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请再看如下数据。

据统计,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北宋赋税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 ; 工商税则是4911万贯,占70%。

这说明,构成宋朝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已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

这也说明,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已极大发展,宋人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据载。不仅宋太宗时,朝廷赋税收入“两倍于唐室”; 而且在北宋富强的160多年里,京都汴梁(开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

宋朝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商业的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必然促使两宋王朝的文化繁荣。

所以,我国著名史家陈寅恪赞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二、宋代的经济政策

      宋王朝巨额的财政收入,实得益于宋王朝实施的特别有利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这主要表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在农业方面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宋朝实行了唐代以来“不以人丁为本,唯以财产为宗”的赋税政策,从法律上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负担。宋朝虽然土地兼并严重,但因有与之相适应的是租佃制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租佃关系。

        这既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也让国家土地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同时也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二、在商业贸易方面

       一是宋朝廷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让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使宋朝市场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让商品经济的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服务性的商业机构如柜坊、氐店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便于流通的纸币“交子”。

  二是宋朝对外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在宋朝与辽、西夏签订了看似屈辱的盟约之后,宋辽,宋夏之间的“榷场”贸易发展起来,从而为宋朝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这种频繁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贸易,不仅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也推动了宋朝商业的发展。而这只是宋朝对外贸易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贸易却来自于当时的远洋贸易。

      宋朝的远洋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一方面,宋朝廷鼓励中外商人贸易的往来,另一方面朝廷又强化规范对外贸易,并为之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让宋朝大宗的丝织品、瓷器、茶叶、药材等输向海外市场,这既给宋朝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更有力地推动着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与繁荣。

  三、在政治制度方面

        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列政策强化了中央集权,如经济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军事上实行更戍法,并推行将兵分离,重文轻武,饥荒之年推行养兵政策; 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权,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牵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以上经济政策之所以怡当,就在它们有力地促进了宋朝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正是在以上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宋朝各地采取了强力措施,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和发明,如曲辕犁、踏犁、铁搭、秧马等广泛使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得以解放。

    同时,宋朝也大兴水利,完善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开垦荒地,让全国家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伴随农业的发展,宋王朝还在纺织、造船、制瓷等手工业技术,采取种种措施,推进其工艺与规模的极大发展,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正因为宋朝制定实施的以上经济政策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太发展,使有宋一代经济繁荣,百姓富足,社会开放,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富有的朝代,所以这些经济政策是适时而怡当的。

【补述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一宋朝为何国富而军弱,

     经济本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和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大宋王朝,为何在战争中屡战屡败,最后灭亡于蒙元之手?

我以为当归咎于宋朝军事政治的失策。简言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采取崇文抑武国策,实行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权力,导致战场将帅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

 二是建立枢密院――三衙统兵制,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是违背作战规律,实行“将从中御”策略。

本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应根据战场情况见机行动,克敌制胜。宋朝却反道而行。每次出征方略,均由皇帝与大臣在内廷制定,前方将领只须遵照执行。这种“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的办法,极大抑制了前方将领的作战积极性,不思打赢之道,只愿消极备战,遵照执行。

  四、宋朝君主偏爱消极防御,实行“以和缓战”策略,缺乏强军意识,总想以简单的金钱代价换取停战、休战式的和平。

       这种倚重经济,轻视战备的思想,实是宋王朝屡战不胜,军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宋真宗亲赴澶州应战,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宋辽构和约,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这种通过金帛赎买,消弭边患的形式,正体现了宋王朝,依靠自己巨大的经济红利,用一点小钱(20万俩银、20万匹绢,对宋朝是九牛一毛),化干戈为和平的国防思想。正因如此,“姑务羁縻,以缓争战”,主和反战,以钱帛缓战,解决边患威胁的形式,便成为两宋朝廷的主导思维了。

  所以,自宋太宗后期始,宋朝便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遂对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产生抵触和排斥态度。

        然而,通过片面退让所得到的和平只能是短暂的表面的和平,没有强大的军队和国防作为后盾,就只能长期陷于被动挨打的窘境。

     

正是两宋王朝统治者的战略短视,才在经济大繁荣的背后却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这也是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 ”,败战频频的根本原因。

读史以鉴今,今日我中华复兴,岂有富国而不强军之理乎?

宋朝,这是毫无疑问的。从经济实力上可以明显看出。

有人说宋朝重农营商,对外开放。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不全面。关键是忽略了科技的贡献。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四大发明中除了造纸术是东汉发明的以外,指南针、火药虽然发现较早,但实际大规模应用到航海是在宋朝。还有就是活字印刷术。我们在中学都学过关于活字印刷术的文言文。

一个注重科技的王朝,一个市场活跃的王朝,一个用泥土做瓷器换来大量真金白银的王朝,一个官员众多、薪奉却最高的王朝,一个名家辈出、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王朝,一个亡国后被日本人称作“崖山之后无华夏”的王朝,一个看似军事实力弱小、但实际对外战争胜率极高的王朝,一个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王朝,怎能不是经济政策最好的王朝?

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069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