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成分含量是从何实验中得知的?

zhao_admin12个月前 (06-29)地理课件39

哎?你是在上个问题里评论的小伙伴么?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没想到跑这里提问了。不过也是我来答,哈哈很失望吧。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大概是这样子的,拉瓦锡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汞。然后他发现密闭的容器中,空气体积减少了五分之一左右。这时汞还剩一部分没变粉末。

后来再用剩下的气体和其他物质试着反应,发现这些剩下的气体不能助燃也不能拿来呼吸,他就觉得这是氮气。

19世纪前,人们认为空气中仅有氮气与氧气。后来陆续发现了一些稀有气体。目前,人们已能精确测量空气成分。

怎么测量其他比较少的成分就有点复杂了,想知道的话我再补充吧。

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

最初“空气”一词由道教著作衍生而来。也写作“ 空炁 ”。

宋 苏轼《龙虎铅汞论》:“方调息时,则漱而烹之,须满口而后嚥。若未满,且留口中,候后次,仍以空气送至丹田,常以意养之。”

作为道教理论之一,在道教成熟时(东汉顺帝时)就应该出现了。

但古义的“空气”指的是人的元气、清气、气息,与今天的空气意义不太相同。今天的“空气”一词更多指的是地球的大气。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空气看成是一种物质.到了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制得氧气;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则较早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空气是由。

为什么,地球上有氧气,而别的星球上都几乎没有呢?

首先,氧元素是宇宙中第三多的元素。那为什么其他星球上却很少看到氧气呢?

首先,恒星是等离子体,不存在气体形态的氧,所以先排除了。

然后,我们就以太阳系为例,看看八大行星都因为什么很少存在氧气吧。

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最大的两颗行星,也是气态行星。由于自身引力比较稳,他们基本保持了氢和氦这两种宇宙元素,木星中氢、氦元素的含量有90%左右。

天王星和海王星较小,距离太阳也比较远,属于“冰巨星”,它们的氢和氦仅有约20%,除此以外还有碳、氧、氮、硫等元素。但氧元素主要以冰的形式存在,构成一个冰质内核,大气里仍然以氢和氦为主。

这样就只剩下四颗类地行星了,相对于另外四巨头,它们都距离太阳比较近。它们的大气成分,我们主要考虑这几方面:

1,自然散逸

最多的几种元素中,铁、硅、镁的化合物主要都是固体,因此牢牢的固定在类地行星上。它们在地球上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壳里除了氧以外最多的元素。

而其他元素就比较“轻浮”了,首先是最轻的氦(4),然后是甲烷(16)和氖(20),氨(17)和水(18)由于氢键的原因,沸点较高,因此多留了一点。

也就是说,即使把一个星球孤零零的放在那,大气也会自动分出轻重高低,轻的就更容易散逸到太空。各种气体散逸速度大致排序如下:

氦(4)、甲烷(16)、氖(20)、氮气(28)、氧气(32)、二氧化碳(44)、氨(17)、水(18)

【这里氨和二氧化碳排序不确定,请大神指教。】

【散逸比率,纯粹按照气体计算。考虑整个星球的大气演变还需要考虑氢键、反应性等。(本图引用土豆泥,感谢!)】

2,太阳风

太阳在无时不刻向外“吹风”,其实吹的是带电粒子,靠近的星球比较惨,大气每天受到冲击,较轻的元素(主要是氢、氦)就这样被“吹”跑了。

最近的水星根本形成不了大气。

没有磁场的星球尤其惨,比如金星转速太慢,形成不了磁场,太空探测器发现了一条向地球轨道延伸的彗星状尾巴。

地球比较好,有磁场保护,平常时候大部分带电粒子偏转,但太阳风力过强还是会“击穿”它,让我们看到美丽的极光。

火星比水星大,距离太阳的距离是水星的四倍,但人们认为太阳风已经将其原有大气的三分之一剥离,只留下了地球大气密度的百分之一。据测定,火星大气剥离的速度约为每秒100克。

因此,靠近太阳的四颗类地行星表面很难找到大量的氢和氦,就好像几个被太阳风剥光氢氦衣服后,只剩下几个石质裸核。而较远处的类木行星受太阳风影响极小,因此还能披上厚厚的氢氦衣服。

【太阳风把类地行星上的轻元素吹走了好多……】

太阳风实质是加速了自然散逸。

说完了这两条,我们再看看四颗类地行星的现状:

1,水星

没啥说的,离太阳最近,该吹的都被太阳风吹光了,只剩那么小一点。

2,金星

没有磁场,小分子都被太阳风吹光了,连水分子都被紫外线切割成氢气和氧气,然后再吹走。只剩下二氧化碳,引起了温室效应。之所以大气如此之厚,可以理解为气温失控以后,把地壳(似乎应该是金壳哦)里的碳酸盐都“蒸”出来二氧化碳,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3,地球

不近不远,不是吗?该走的【氦(4)、甲烷(16)、氖(20)】走了,不该走的【氧气(32)、二氧化碳(44)、氨(17)、水(18)】都留下来了,似乎只能用人择原理来解释了。

4,火星

相对于地球,引力还是稍小了点,氮气没留住,氧气一部分吹走了,一部分结合成二氧化碳,一部分固化于氧化铁表面。

说的似乎很轻巧,然而地球上出现氧气,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呢。

地球自46亿年前诞生,在最早的5亿年内,地球如同人间地狱,表面是一片烈焰火海,是任何生命的死地。大约40亿年前,地球逐渐冷却下来,诞生了最原始的生命,又过了5亿年,出现了最早的可以光合作用的微生物,证据来自澳大利亚沿海叠层石上的蓝藻化石。

【澳大利亚沿海,这片海域上的叠层石距今约35亿年。】

这些最早的生命不断的排出氧气,努力了11亿年,到了距今24亿年前左右,才将大气中的氧气成分提高。在这之前,也许是它们的数量太少,也许是地球上还有很多还原性金属、非金属矿物在不断被氧化,吸收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成分一直处于痕量。

对于地球来说,24亿年前左右是一个重大的时间节点,被称为“大氧化”,在此之前的10亿年里,地球不可谓没有生机,有众多的需氧型生物,也有很多厌氧型生物。氧气成分的提升,对后者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氧气是强氧化剂,对于需氧型生物是生命气息,而对厌氧型生物简直是毒气。

到了现在,厌氧型生物只能被逼到海底、火山口等犄角旮旯的地方,而需氧型生物则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地球失去了另一种可能性?

【空气中氧气成分变化的历史,横轴的单位是10亿年。24亿年前有一个重大节点:大氧化。】

当然我们无需后悔,毕竟,现在的地球是充满绿色生机的,是属于我们需氧型生物的。确实,在“大氧化”之后,需氧型生物得到了大发展,多细胞生物出现,植物出现,动物出现,直到现在光辉灿烂的生物多样性,我们还在享受着“大氧化”的荫泽。

也许,未来,我们需要改造其他星球的时候,也需要投放一些最早的可以产生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到其他星球。只是,我们能等11亿年吗?

【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一定是踩在“大氧化”事件的肩膀上。】

氧元素在宇宙中或许并不少见,但是拥有持久的大气层,其中富含氧气成分的星球,在我们目前认知的宇宙中,地球的确是独一份的。

但我们对氧气的理解,或许有些偏差哦。

地球原本并没有氧气35亿年前的地球,是一个年轻的地球,那是生命才刚刚起步,那个古老的年代我们现在叫做太古代。

如果你有幸能搭乘上时间机器,回到那个时代,你绝对会马上逃离回来,因为那是候的地球,别说氧气,连空气都不多。在20亿年时间里,细菌是惟一的生命形式。对于复杂的生命形式,那是的地球就是一个禁区。

在生命诞生之后的头10亿年里,藻青菌,或称蓝绿藻,学会了利用存在于水中的特别丰富的氢。它们吸进水分子,吃掉了氢,排出了氧,这个过程我们现在称为——光合作用。随着藻青菌的增加,我们的地球才开始充满氧气。

氧气从根本上说——是有害的当这个世界开始充满氧气,认为氧是有毒的微生生——比比皆是。对于厌氧菌来说,氧气是剧毒的。

我们人体的白血球杀死入侵细菌的方式,其实就是用氧来杀死它们。氧气并不是同学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对于能逐步进化利用氧的生物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它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氧会使使黄油变质,使铁生锈。连我们人体本身对氧的耐受力也是有限度的。正常状态之下,我们细胞里的氧气浓度,只有大气里的大约十分之一,一旦超过这个浓度,人体将被摧毁。

氧的益处氧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让复杂的生物权衡利弊后,最终接受了它。氧能提高产生能量的效力,一些生物进化后接受了它,就有机会打垮与之竞争的其他生物。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我的消化系统内部,仍旧有相当数量的原始细菌群落就生活在里面,帮助消化你的食物,但它们极度厌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氧气,它们就是当时被排挤掉的古老物种的残留。

当大气里的氧浓度大体上达到了现在的水平之时,生命的形式就有了向复杂方向发展的动力。而氧无疑就是那个加速器。

结语碳基生命的我们,多亏了氧气的滋养;但正是地球生命的出现,把氧气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到大气层中。

这仿佛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

别的行星上,没有氧气的存在,光合作用的生命形式就不复存在;而生命的缺失,氧气也是无源之水,只能沉睡在矿石之中了。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099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