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你觉得导致世界历史上的皇朝不断走向轮回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zhao_admin11个月前 (06-30)地理课件42

谢邀回答这个问题,中华数千年朝野不断更迭,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用毛主席一句著名话来解答这个问题;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代表人民的利益,他就是真老虎,相反他欺压人民,剝削人民。那他就是假老虎,纸老虎。

历朝历代,在建立之前不是想怎样建国,而是怎样得民心,要得民心,就要给民众一定利益,唐朝李世民就说过,民可载舟,也可复舟,就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统治者得了天下后,整天花天酒地,不管人民死活,甚至于外国侵略时仍然是宁赠友帮,不予家奴。而且还攘外必先安内的狗庇理论,不亡才怪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想一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能充分的证明这一点,陈老总说我们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子推出的。这就是规律,就是这样产生的。

历史上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度为何远大于对蒙古和东北地区?

中国古代的西北地区,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地区。这里的人口流动也很多,国家或者部落也多,相对来说,中国古代北方和东北方更简单一点。这样看来,中原地区的国家控制北方和东北要更容易一点,控制西北地区要麻烦很多。但实际情况刚好相反,中国古代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反而更简单一些。除了清朝的时候和准噶尔帝国打过仗,宋朝的时候,那里被西夏给占领以外,其他朝代那个地方,还算比较安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西北地区之所以相对来说还比较安定,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汉使与大月氏人)

一、早在汉朝的时候,就在西北地区有了实际的控制。汉朝的时候,由于当时汉武帝准备联合大月氏及大宛等国家,对抗匈奴,因此从那时候开始,中原国家就有了实际的控制。

我们看汉朝的版图,往那里延伸了很长一片,这就是实际控制的表现。这种实际控制有两点好处:一方面这里是中原国家的领土,因此自然就有很好的管控。另一方面,由于这里是中原国家的领土,因此对周边有极大的辐射力,因此周边的国家和部落更加归顺。

而北方和东北方不一样,这里一直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中原国家没有实际的管控,因此也就谈不上辐射力了。

(丝绸之路)

二、古代中原地区国家和西北地区,有很好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和西北地方的合作与交流,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军事交流。由于西北地区一直受到北方强大民族的打压,比如受到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强大的民族的打压,因此,这里经常和中原地区的国家保持着一种非常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原国家常常联合他们,共同来打击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国家,所以有长久的合作。

比如汉朝的时候,就曾和大月氏大宛等国及部落联合起来,对付匈奴;唐朝的时候,又和沙陀、回鹘这些国家及部落联合起来,对付突厥。

二是商贸交流。这里作为丝绸之路,它是一条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通道,中原地区国家经常通过这个通道,和西方进行各种各样的贸易活动。尤其在造船技术不是很发达的古代,这里就是最主要的对外交流通道。

这种情况和北方以及东北方是不太一样的,北方和东北方除了牛羊肉皮毛等等可以和中原地区交流以外,就没有更多交流的东西了。所以,一旦中原地区国家,和北方少数民族国家发生了矛盾,中原地区国家就经常会关闭榷场。关闭榷场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国家心里面就慌张了。因为没有粮食,他们就没办法生存,所以就要南下抢劫,战争也就爆发了。

(突厥人)

三、西北地区的国家有退路,北方的国家没有退路。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国家或部落是没有退路的。一旦他们遭遇了中原国家的威胁,他们只能和中原的国家死扛到底。北方的北边,是极寒的荒无人烟西伯利亚等,东北地区北边也是极寒,东边又是大海。总之,他们不可能退到这样的地方去生活。他们唯一的生存空间,就是往南方发展。所以他们才会不管和南方的国家有没有仇恨,都会死命往南打。

西北地区的国家不一样。一方面,他们和中原国家隔得比较远,另一方面,他们就算和中原地区的国家发生冲突,并且打败了,他们也可以退到西域去。那里还有比较广阔的天地,用不着和强大的中原国家死磕。所以当他们和中原的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太上心,自然就打不赢,他们也不会拼命去打。

比如,西辽的耶律大石就试图打回来。但是后来,当他们发现打回来的成本太高,尤其是运输线上很难得到保证的时候,他们就放弃了往中原国家打的打算。而是在西域发展,并且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强国。

总之,由于西北地区的地域的特点,他们和中原国家比较亲近的关系,都使得他们和中原国家的冲突并不是很多,所以这里显得比较平静。

只是后来,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崛起,西北成为俄罗斯帝国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重要窗口。所以在清朝以及更晚的时候,中原国家和西北地区,才发生了不小的冲突。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110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