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地球每天吸收着太阳散发出的光和热,吸收了几十亿年,为啥没变得越来越热?

zhao_admin11个月前 (07-07)地理课件50

谢谢邀请,地球每天吸收着太阳散发出的光和热,吸收了几十亿年,为啥没变得越来越热?可不能认为地球通过向外释放热量,维系地球收支平衡,因为地球外面包裹着一层大气,基本上太阳给的热量全盘收下,而且大气上界几乎是是真空状态,热量只是通过辐射散失很少一部分。那么我们每天都在积蓄热量,为啥没变得越来越热呢?这些热量到哪里去了?

把太阳能给转储到煤炭、石油、风能、海浪、生物能等里面。近代工业革命,人类普遍使用煤炭、石油做为动力,实现产业化,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城市快速发展,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大的城市群、城市地带,如我国京津冀,日本大阪~东京~神户城市地带,南亚恒河流域等都是世界人口密集区。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航空业、高速公路运输、工程建筑设备对石油依赖性强的行业空前壮大,从此摆脱了地域控制,产业布局更具有灵活性。

从目前来看,煤炭、石油我们开采了近一个多世纪,还看不到枯竭的迹象,而这些煤炭~石油多生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白垩纪,历经了3.5亿年时间,把太阳能转储起来。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也吸收了太阳能,让树木长高,沙漠出现绿州,给我们的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河流把泥沙从上游带到下游间接消耗太阳能,波浪拍打礁石变成细小颗粒,也会消耗着能量。

此外,人类的航天设备把地球上的能量带到宇宙当中去,虽然可以忽略不计,也算是把能量带到宇宙中散失掉了。

从理论上来说,地球把太阳能以石油、煤炭等形式转储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工业革命,又把这些能量以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出来,地球近一百年来,气温在升高,全球变暖,这是能量守恒的表现,题主说,地球为什么没有变热,从目前来看,正在变热,只不过是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容量很大,人类活动产生的能量毕竟不是很多,短时间内气温不会迅速升高,但经过长时间累积,地球升温就会显现出来,从有人类记录历史以来,气温升高了1°C左右。

如果我们人类活动把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生物能等全部释放出来,地球温度升高程度,让我们难以想象。

如果从能量守恒来说,地球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三次大冰期,能量是怎么一个转换过程,很难解释,也许这是地球之迷吧。下图是人类活动有记录以来,气温变化曲线图。

地球气温到底是变冷还是转暖?

变冷!再说一遍:不是变暖!而是变冷!现在还有人相信所谓人类碳排放、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的“主流说法”!?那我告诉你,你是真少读了几年书,也真的高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碳排放、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本身是一场政治博弈而不是科学判断。就如不久前被美国制裁的丁仲礼教授接受柴静采访时所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如果你是70、80后,或许你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一篇文章《黄河象》,这篇文章说,200万年前,甘肃‬省和‬现在‬的‬云南‬‬热带‬一样,‬‬有‬成群‬的‬大象‬。按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的‬分析‬,那个‬时代‬的‬气温‬热‬得‬‬比‬现在‬高‬5-6度‬。

那个‬时代‬‬有‬人类‬工业文明‬‬吗‬?有‬所谓‬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吗‬?不说‬200万‬年前‬,就是‬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气温‬仍然‬很高‬,河南‬名为‬“豫”,是因为甲骨文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还记录有大象在河南一带的活动。

事实上,竺可桢早已经通过考古和文献考察证明,地球的气候分为冰河期和间冰期(温暖期),而我们正好处在一个间冰期的末端,地球气候的历史规律指向我们正逐渐走向一个寒冷的小冰河期甚至真正的“冰河时代”,而不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根本就是一个骗局!

仔细读读竺可桢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温暖期的末端。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早在阴历二月初下种,现在看起来这有点儿早得不可思议,比现在早足足一个多月。竺可桢考证,北京的泥炭层表明,3000-5000年前北京生长着阔叶林甚至椰树,代表着北京温暖的气候。而河南一带大量的大象残骸以及与甲骨文关于象群活动的记载,也应证了此点(商朝以河南为中心区域)。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在冬天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鲁国的《春秋》中有“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山东)农业种植(水稻)温暖得可以一年两熟。

整个西汉,人们就是在陕西的长安也感觉到冬天“暖如阳春”。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而且冻得严严实实。

南北朝的军队在冰上作战,当时冬天的河流和渤海湾,经常出现几千人的大部队(带着辎重粮草)进行战略机动,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5度。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

据竺可桢统计,公元650、689、678年这三年的冬季,唐朝的长安“阳光照人,无雪无冰。”

当时荔枝甚至可以在四川种植和结果,大家要知道,杨贵妃吃的快马传递的新鲜水果,是在四川而不是在福建种植的。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

此间公元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00年、1178年冷到福建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位于大都的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清明杏花就在北京绽放,现在可能吗?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880年,即明清严寒期。

此间,1329年太湖全部封冻,太湖岛屿上的橘尽冻死。1493年,明朝弘治六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这场雪居然从农历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竺可桢说:“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他认为,现在正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但即将面临的是下一个寒冷期。而每当寒冷期代替温暧期之时,中原地区王朝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乱华”;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后金入关就是气候转冷导致中原王朝灭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许多气象学家也认为,人类活动的加剧可能将下次气候转冷推迟100~200年,但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坏事。事实上,全球气温的变暖,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增长有益无害,尤其这对地处温带的中原政权来说是好事。

如果考虑到地球越来越沉重的人口负担,目前的气候变暖有益于让耕作线北移从而养活更多人口,这是气候变暖的红利而不是负债。相比于所谓气候变暖导致诸如北极熊灭绝这类“政治正确”的谈论,人命和熊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真的减少碳排放、逆转温室效应导致气温降低而不是升高,可耕带南移,那么东北粮仓甚至河南都不要想种粮食了。竺可桢说过,平均气温的降低从来都是导致中原王朝的灾难——然后伴随大规模的、可怖的人口降低。特朗普为什么一上台就主动退出欧盟发起的控制碳排放的《巴黎气候协定》?因为他心里有数———气候变暖变冷,目前事实上并不是人类的活动所决定的,它自有自己的规律。这也是特朗普在屡次公开发言中对太阳能、风电这类新能源极端不感冒,甚至信心满满说出“风电致癌”这类“大话”的原因所在。

的确,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富含碳的石化燃料,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但温室气体、地球轨道变化,以及其他影响气候因素的相互关系至今不为人们所真正了解,说人类的碳排放影响了全球气候为时过早。

甚至也有专家认为,即便人类活动导致北半球极高纬度地区的温暖气候,这样一来,对同处北温带的中美来说,气候会更加寒冷,下次冰期反而将会提前到来:对中美两国都没好处。

说句实话,现在无论你身在中国何处,这个冬天,你感到比以前温暖了吗?

我认为,中国一直作出对控制碳排放和遵守《巴黎协定》的积极态度,一方面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高尚政治宣言;另一方面,也是“将计就计”,借环保为名完成“去产能”、关停效率低下并且已经落后的粗钢、煤炭业小工厂。

但是,随着想说就说的特朗普倒台,新一届美国政府又重新捡起了“气候牌”,民主党一直以来注重意识形态制高点的争夺,一直以来“心口不一”。新中国成立至今,朝鲜战争、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越南战争、银河号事件甚至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这些恶性事件都发生在貌似温和的民主党人任上。

美国人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这只是一张政治牌而已,无关地球变暖变冷的科学。

迎接下一次“冰河世纪”,才是符合历史周期律的科学预判。

——————

余音1月19日,关于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表示:

中方欢迎,并且期待美国新政府重返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八十年代后科学飞快发展。发展是好,但是沒科学论证,水空气,生育怎么样了,森林变小,火变多,大树变小树,林变地,车多,部队用火多,电厂多等等。电力变阳变风变水,天然动力,从近处向远处看,山连山,山外有山青,这是空气好,看不远是不好,一个月三分一看不远,还多。从天上向下看,下雨的地方别看,看情天的地方,看到山平原城市农村,看到人那空气特别好。冬天和热天跟过去一比就知道冷了热了。现在是冷和热不均平,人有感知要下雨了他几天前就知道,刮风了他也知道,地震动物多数知道。大树多了好,车辆少了好,风热水,叫它干么活走哈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163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貌形成原因?

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貌形成原因?

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雅丹”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黏性土因干缩裂开,盛行大风沿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演变成许多不规则,从而具有与盛行风向平行延伸的...

南非的地理环境,政治

南非的地理环境,政治

  南非不在地震带上,不存在地震的威胁;南非的社会治安见下。  南非自然地理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纬度自22至35,经度从17至33。海岸线3,000公里。位于开普敦东南1,920公里处大西洋上的爱德...

印度面积人口宗教地理

印度面积人口宗教地理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2974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083千米。 人口居世界第二位。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鲁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

初一数学题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我市中小学统一组织文艺汇演.

初一数学题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我市中小学统一组织文艺汇演.

一、初一数学题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我市中小学统一组织文艺汇演. 设甲校有x人,乙校有y人。 由题意可知x>y,x<90,且x+y=92……①, 则有46<x<90,3≤y≤45;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当两校分别买衣服的时候,甲校执行50元...

为什么气温的高低常用温度表来测量?

为什么气温的高低常用温度表来测量?

1.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2.电阻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

学地理的在大学里有哪些专业可选?

学地理的在大学里有哪些专业可选?

学地理的在大学里可以选择本学科类的,地理科学类: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 一、地理信息系统 开设高校数量:150所 主干学科: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