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甲午战争,中国遭受了那些屈辱?

zhao_admin10个月前 (07-16)历史课件39

谢邀!

甲午战争,,中国赔付2亿3千万两白银,一举把日本送入世界强国。

如今“我的国厉害了”,祖国渐渐的强大了,我们也决不能忘记以前祖国被外国侵略的历史。比如说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中国史上感觉最为屈辱之一。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之前,英美等国家都认为清朝军队不会失败,谁知还是惨败,而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来看看中日双方各方面的对比:

当时清朝的北洋舰队有军舰25艘,其中有7000吨级排水量的世界级军舰定远舰和致远舰,辅助舰50艘,运输舰30艘,官兵4000多人。实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而日本最大战舰排水量不过4000吨,居世界第十一。

清朝军队人员素质低,属于封建军队,导致清军的战略和战术都不如日军,日军人员素质高。清政府克扣军饷,把军费用去为慈禧太后建颐和园,而日本国内齐心合力捐资捐物,连日本天皇都捐款给军队购置武器装备。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议和派太过于软弱无能,甚至采取“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策略。只要保住慈禧的皇位,出多少钱都无所谓,反正受苦的是平民百姓。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而清政府却蒙在鼓里。《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大片领土,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日本获得巨额赔款后,国力迅速强盛,成为了亚洲霸主。

甲午战争以签订《马关条约》为结果,刺激了世界列强掠夺中国的欲望,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和以后的日军侵华战争埋下隐患,助长了它们的野心。

期待您的关注!

甲午战争的战败,对中国人最大的屈辱不仅仅是割地赔款,而是心里上的的震撼。一向被国人瞧不起的日本竞打败了天朝上国,心里上实难接受。一霎时朝野上下掀起 弃文习武的风潮,目标要报仇血恨,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各省纷纷办讲武堂,选优秀人材出洋学軍事,办军工企也应时而起。中曰同时改革起步,但日本当时目标是脱亚入欧,中国是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明确显明谁优谁劣,才引出后來的戊戌变法。

下濑火药是导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陆战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吗?

谢邀请。清朝,一个丧权辱国,民不聊生的专断腐朽朝代,一场甲午大东沟海战完败,深深刺痛了四万万中华子民的心。虽经众多北洋水师官兵同仇敌慨,誓死与倭寇血战到底,终因弹药不足而丧失良机,万不得己破斧沉舟撞沉敌舰,被倭寇的鱼雷击中,悉数被歼,生俘的舰只掳回日本。

一场甲午海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大清铁甲舰队北洋水师却败在了日本之手,原因有多方面,日本的下濑火药的发明使日本舰队火力大增,初射速度快,杀伤威力大,弹药给养充足,这些都是日本自维新运动带来的彻底变革,日本又重注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用于逐步实现工业化,国家强大,国民素质提高,大力扩充军备。从一个向中国古代纳贡的番属国,脱胎换骨变成了亚洲独立强国。反观大清,社会制度专断,朝廷花天酒地,营私舞弊,苛捐杂税繁多,民不聊生,对有限的海军军费挪用建造花园庆生,对北洋水师的建设及训练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兵工厂生产北洋水师的弹药,过份依赖进口,甚至都进口全是沙子的炮弹,一个自己都不能生产弹药的国家,完全依赖进口其结局,一旦发生战争弹药用尽,整支舰队就得被动挨打,北洋水师完败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水师官兵与舰同存亡,手无利器杀敌,一腔热血去撞敌舰,反而遭日舰鱼雷攻击,沉入黄海。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战硝烟早已散去,这段沉痛的历史永远铭刻在记忆中。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发明下濑火药,促进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业革命飞速发展,壮大了国力军力,而我们却发明了麻将沉迷于消遣娱乐。前方炮声响,后方搓麻将,这样的清朝还能战胜小日本?

下濑火药是导致中国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中国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清朝政府的腐败,对民生问题的不管不顾,导致上面与百姓关系的离心离德,人心向背,百姓对清朝统治阶级,产生彻底的绝望造成的主要失败原因之一。其次是清政府对外界世界的不了解,同时也不了解清朝政府内部的真正实力,是团结的还是离心背叛的。愚蠢而又腐朽的晚清政府,还自高自大地渺视外国人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火药枪炮武装军事力量。还自以为似的错误认识,以为晚清国力还是康熙帝王顶盛时期的强盛状况。腐败的晚清政府对国家的,国防军事力量的建设完全没有当一回事。晚清政府对国家军事武装力量的建设发展与壮大,根本没有真正地重视发展。致使清政府军事力量的极度虚弱,因此才不堪胜任,反而被西方列强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打得惨败。这就是国家政府不重视百姓民生,不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军队强军建设的发展,不重视人民百姓是国家根基的重要性,这就是造成清朝惨败的所有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218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