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当年的甲午战争,我国战败损失了几条船,为什么最后割地赔款?

zhao_admin10个月前 (07-16)历史课件48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包括广东水师参战的3艘巡洋舰在内)除了练习舰“康济”外,其他都在战斗中损失或者被日本俘虏。

在丰岛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广乙”重伤以后抢滩,为了防止日本利用,管带林国祥下令将“广乙”焚毁,而运输舰“操江”被日本俘虏。黄海海战时,北洋水师共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巡洋舰。在刘公岛保卫战中,“定远”、“来远”、“靖远”、“宝筏”、“威远”、“利顺”等舰,其他没有在战斗中损失的军舰在刘公岛沦陷以后也全部被日军俘虏。最后因为要搭载丁汝昌等人灵柩和岛上将士出岛,伊东佑亨决定将练习舰“康济”交还,其他被俘军舰和辅助船全被编入日本舰队带走。

至于清政府割地赔款的原因主要是打不过。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在海陆两个战场清政府都遭到了失败。特别是陆战清军一再溃败,不要说打胜仗,能挡住日军攻击一天以上的也只有平壤之战而已。日本不仅顺利突破鸭绿江防线,夺取了海城等地,还有余力分兵登陆攻击旅顺、威海。清政府虽然抽调了淮军、湘军等部投入战斗,但是毫无起色,一败再败。

等到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后,渤海湾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打开,日本可以随时登陆进攻北京。而对于慈禧和光绪来说,一旦北京被攻占,那么清政府将威信扫地,对于自身的统治不利,所以不愿意再打下去,急着求和了。

当年的甲午战争,清政府花费重金建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清廷输过了最后的家底,山穷水尽。

清政府在与日本谈判议和的过程中处处被动,几乎是任由日本人漫天勒索,最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接受包括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赔偿两亿两白银等条款。丧失领土之多、赔款数额之巨,都创造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记录,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在这之后,西方列强纷纷跟进,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灾难,中国由此而彻底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甲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中日两国爆发的第一次战争,对于两国后来的发展道路,东亚的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发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交战双方即中日两国因素、当时国际形势因素三大原因。

首先来说日本因素: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后逐渐强大,对外扩张也成为其基本国策。先占琉球,再占朝鲜、中国东北,甚至整个东亚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中。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接下来就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入侵朝鲜。而朝鲜发生内乱正好为日本提供了干涉的机会。此外日本面积狭小,原料和市场不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导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再说中国因素:此时的中国已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糜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经济上全面落后各列强,仍然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建立起近代化的经济体系;政治上对于可能爆发的战争一味退让求和,特别是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的消极避战观点,甚至寄希望于谈判,许多清政府将领也持有这一观点;军事上安于现状,准备不足,没有全面掌握近代战术思想,在军队素质和武器装备方面均不占优势。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领土的鲸吞蚕食,也使得清政府处在疲于奔命的状态。

最后就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因素。美国当时实力一般,沙俄当时在远东存在感也不强,他们都希望通过日本接近朝鲜;英国希望日本接近朝鲜以对抗沙俄南下势力;其他列强也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侵略中国。清政府在此战爆发之际,没有列强调停,更没有国际支援。

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获得了中国的土地和巨额赔款,在中国内地开设了通商口岸,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而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国势从此每况愈下,而日本国势逐渐强大,为后期的进一步侵略战争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是改变东亚世界近代政治格局的战争,也改变了中、日、朝鲜三国的近代命运,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可以归纳为远因和近因两个方面。

远因

甲午战争爆发的远因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伴随近代化崛起,东亚世界受到冲击,随后即面对着是否需要进行近代化变革?以及如何进行近代化变革的历史考验。

日本在东亚诸国中,近代化的转变最快,而且在开始国家近代化的伊始,日本凭着相对于东亚邻国的优势,流露出了要在东亚称霸的野心,将侵略、掠夺中国、朝鲜视为日本快速实现原始积累、实现国家崛起的捷径。

因为甲午战争的远因,归根结底就是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

近因

甲午战争之所以会在甲午年爆发,其近因则是因为朝鲜发生东学内乱,再加上朝鲜流亡的亲日派政治家金玉均在1894年春天被朝鲜政府暗杀,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愤怒。

朝鲜的这些乱局,最终给了日本出兵朝鲜半岛的口实,以及一步一步将中国拖入战争的机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222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