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为何历史上每个封建皇朝差不多到三百年就改朝换代一次,有什么规律?

zhao_admin10个月前 (07-16)地理课件35

封建社会从经济上看是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由多个环节组成,一旦哪个环节遭到破坏,这一年就可能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业生产的除了天灾就是人祸。人祸有战乱,兵役,傜役过甚,匪灾,外族入侵等。一旦粮食生产大规模中断,就会发生饥荒,导致农民流亡,甚至起义,从而动摇一个王朝的基础。

从阶级角度看,封建社会主要有两个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一个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亲历战乱,知道百姓疾苦,懂得缓和阶级矛盾,会让耕者有其田。时间一久,统治者大多骄奢淫逸,放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农民失去土地,没了活路,除了逃亡,又是造反。

从政治上看,加强中央集权和利益集团化是一对矛盾体。围绕皇权宦官、外戚、朝臣、宗族势力好生热闹,一旦失控,就会动摇上层建筑的基础,导致社会割裂,混乱割据就会出现。

而中国在地缘上相对封闭,使得我们国家受到不可知外来干预力量少,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形态,中国的封建社会成为世界历史的典型。各种因素综合下来,中国封建王朝很少超过三百年的。

一个朝代自产生到灭亡,它的历程跟一条抛物线差不多:先慢慢发展,在中间到达一个顶峰,之后慢慢走向衰弱,直至灭亡。

哪怕像汉唐两朝,也没能逃过灭亡的规律,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抛物线到达顶点之后,就逐渐下降,很多朝代的发展历程也与此类似。

朝代前期属于恢复期,先前的战乱,使得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的荒地,加之统治者有不少出身市井,知道百姓要什么,典型的代表就是朱元璋,他上位后,便颁布了许多有利百姓的政令。

朝代的中期,因为前期的休养生息,给中期的盛世打下了物质基础,所以很多朝代的盛世都发生在这个阶段,不如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但盛世之后,朝代开始走向下坡路,像开元盛世后,是安史之乱,唐朝步入衰弱;康乾盛世后,嘉庆即位,之后传位道光,之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盛世之下更容易滋生腐败,这种腐败,一开始不是很明显,等慢慢滋生壮大,就会威胁到朝代的统治根基,进而使朝代走向灭亡。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短命王朝?

相对于拥有几百年、几千年历史的王朝,人类史上也会出现一些短命的王朝。

一、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年-323年),前身是马其顿王国,后来逐渐介入并统治领近的希腊各城邦。

公元前336年,年仅二十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他组织起一支由三万步兵、五千骑兵的远征军开始远征波斯。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凭借马其顿方阵,在伊苏斯等地多次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将整个波斯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公元前327年,通过开伯尔山口,南下恒河流域时,因为长期征战、气候炎热,不得不宣布撤军。

亚历山大帝国西起马其顿、希腊,东起恒河流域,南至波斯湾包括今埃及,北达黑河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但在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亡,时年33岁,帝国随之解体,亚历山大帝国仅存在十三年。

二、大韩帝国

大韩帝国原是清朝的藩属国朝鲜,1894年,日本出兵控制朝鲜,逼迫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

在日本人的扶持下,1897年,朝鲜第二十六代国王李熙自称“皇帝”,并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

但李熙不甘心做傀儡,因此日本又强迫李熙“禅让”,由皇太子李坧继位。

1910年8月29日,日本强迫李坧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标志着日本完全吞并朝鲜,“大韩帝国”宣告覆灭,传二帝,十三年。

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主要有三个。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货币等,传二帝,共十四年;

新朝: 公元9年-23年,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

传一帝,共十五年。

隋朝: 公元581年-619年,由北周外戚杨坚建

立,传三帝,共三十八年。

有些王朝时间很长,但是作用很低;有些王朝时间很短,却如同一颗流星,划亮了整个历史的天空。

满清的历史长吗?的确有近三百年,就算是鸦片战争后满清式微,风雨偏摇,还是坚持了60余年才最终被中华民国取代,但,这坚持的六十年,代价却是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条约,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坚持?

然而有些王朝,其存在的寿命不过十几年,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满清满清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确定了民族和谐的基础,而代价是禁止科技和开放以及愚民政策,算是功过各半,但国祚仅有十几载的隋朝却奠定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为大唐盛世打下基础,前世的大秦也是如此,始皇帝首创封建帝国,所谓书同文,度量衡合一,中国自此后数千年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隋秦二者与满清相比,还真是过的很有意义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224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