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地球上有哪些远古的记忆?

zhao_admin10个月前 (07-18)地理课件29

世界上绝大多数古老的民族,在追溯他们的文明源头的时候,几乎毫无例外地涉及到一场远古洪荒大灾变;反过来说,人类的文明意识和历史记忆,似乎是受到一场大灾难的刺激和启迪之后,才开始萌生的(当然,其条件之一是人类那时已掌握了某种记忆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即语言、传话、传说;在这里语言指面对面的交谈,传话指通过第三者转述信息,传说指上一代人通过中间一代或若干代人向后代传递的重大重要的信息)。

在人类记忆中最早的自然灾变涉及到天火(与陨击事件有关)、大洪水(与全球性海平面上升有关)、天开地裂(外来星体撞击地球,以及大地震、火山等)、日月长时期消失(全球性或大范围长时期的尘埃弥漫)等等。当时人们所采取的对策或某种愿望,曲折流传下来成为美丽的神话传说,例如:中国人熟悉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共工撞倒不周山、鲧禹治水。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记录越来越详尽;相比之下,我国的史书记录保存的古代自然环境变迁信息,尤其丰富和宝贵,对研究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极高的价值。

例如,《竹书纪年》载有黄帝在位“一百年,地裂,帝陟;帝王之崩皆曰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这条记载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有关地震的最早记录,并将突发大灾变与政权更叠联系在一起,揭示了灾害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某种程度的冲击效应。

《竹书纪年》还记有帝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盒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显然,这是一次突发的雷雨大风(龙卷风)灾害,所谓“舞人顿伏”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自救措施,所谓“乐正狂走”则反映了某些人在突发性灾难中丧失了理智。有趣的是,帝舜经此事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自己则退居幕后,看来这早已成为中国帝王的传统了。

地理文化知识

1、找到北极星,就找到了正北方向,其他方向也就不难确定,即“面对北方,背后是南,右边是东,左边是西”。
2、北极星的地平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愈往北高度愈大,直至在北极点上地平高度达90°而高悬天顶;愈往南高度愈小,直至在赤道土地平高度为0°。


3、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可利用半圆仪测定。如半圆仪示意图中测出北极星高度约45°,则当地的纬度是45°左右。




故北纬45度的地方看北极星比北纬27度的高,高18°。

地球有 多少年的历史了?

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颗粒叫做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尘埃物质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的团块,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尘层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计约需1万年。
第二代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 ,有的合并增长 。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千米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靠拢。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 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236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