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求山水孟浩然全文,好像是余显赋写的,急啊!

zhao_admin10个月前 (07-24)语文课件39

谈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美

摘要: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科举不第,一生以隐逸漫游为主,悠游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不同于六朝的模范山水,山水景物与诗人的情感处游离状态,而是善于发掘自然美,把自己的主观情志于自然山水相结合,努力做到情于景相结合,努力做到情与景契合,创造出了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显示出了幽旷脱俗的意境美,为盛唐山诗的繁荣与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诗、意境 、清、寂

中国古典诗歌素以抒情为主流,谓之“诗言志”,南朝梁钟荣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要当性情,型诸舞咏。”齐梁之际的刘勰也]云:“情以物迁,词以情发。”可见,中国文论早就指出了人的情感与外界景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实则中国文学的实际创作表明:对于情景关系的创作运用遭遇理论阐述。早在诗骚时代,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就成为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留下了许多写景抒情的名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秋风袅袅兮,洞庭波兮禾叶下。”“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狩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这类诗句情与景结合的已较为密切,但只是有句无篇,并且山水并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成为诗歌的独立的审美对象,直到魏晋时期方才出现,这样诗歌具有了形成完整意境的可能。但是,就以此时期山水诗成就最高的大小谢而言,大谢的山水诗拖着玄言的尾巴,小谢的山水诗除了少数诗外,情与景仍处于游离状态。所以如何解决山水诗中情与景契合交融的艺术难题,成了盛唐诸公面临的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孟浩然的出现,为这个难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创造了一批意境完整的山水诗,为盛唐山水诗的繁荣与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完美的意境是诗人与自然,主观情感与客观之境,无形之情与有形之景的和谐统一中完成的,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那为何山水诗在孟浩然的笔下,融情于景,情景同化了呢?我们认为这与他对冲淡清旷,宁静悠远的审美理想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孟浩然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释道思想融于一身。孟早年为仕而隐,晚年仕途不得志,而不得不隐。虽然仍心恋魏阙,但强烈的儒家思想被逐渐稀释。孟浩然对于不被用,虽有过激愤,但它不同于杜甫,耗尽一生,采用外向的方式跟不平、污浊的社会抗争,(当然有社会的时代因素)而是逐渐内向,净滤心灵,淡化心中郁积的愤懑,使自己的心灵尽量归于旷达超逸。于是有意识的转向山水,凭借山水澄净忧心,澡雪心灵。如诗人把桃花源作为仙界,以求获得精神上的忘我。《武陵泛舟》:
武陵川路狭,前掉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涤。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
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支撑,诗人心志淡泊,情怀旷远。诚如王世贞所言:“得超然之致”,又如谢榛言:“典雅冲穆,入妙通云。”尽管诗人的这种心灵特征不会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但是正是这种心灵境界,极大的推动了完美的山水诗境界的形成。
接下来,我们就来对孟浩然的几首山水诗作一下赏析,去体味他的山水诗中的美的意境。先来看《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通过展示天空,原野的高旷无垠,暗示了主人公寓身于茫茫天地间的孤单,近于自己的只有清江之中的一轮月影,足见栖身扁舟无亲无友的孤寂。日暮烟渚,旷野低树,清江月影,景物的选用就给人一派清旷,一片孤寂。诗人怀着特定的主观情感审视客观景象,将景象情感化,正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客观景物被移入主观之情,构成了具有移情作用的清旷冲淡的意境。尤其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给人无穷回味的余地,正如严羽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胡应麟激赏此诗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神韵绝伦”。
再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迟月渐车上。
散发弄凉夜,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篇乃触景生情之佳作,景在情先。山光西落,池月东上,夏日的躁动在傍晚归于宁静,诗人散发弄凉,开轩闲卧,心灵同样归于宁静,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宁静中又透出了凄清。诗人在这种宁静凄清的环境中,感到了一丝孤寂,欲取琴弹,而无知音,故又陷入了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中。这首诗触景生情,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发为吟咏的佳篇。由景入情,自然顺畅,淡而有味,浑然一体。
清人朱庭珍在论及山水诗时说:“夫文贵有内心,诗家亦然,而于山水诗尤要,盖有内心则不惟写山水之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口天籁而毕得其妙,则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矣。”此论强调了人之性情精神与山水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已得情景交融之要旨。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即达此境,诗云: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夜照开烟村,忽到庞公栖隐外。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先释庞公,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著名的隐士,因拒绝官府的征辟,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同庞公一样,孟浩然在庞公栖隐的鹿门山也有隐舍。这首诗正是诗人从南园家中夜归鹿门山隐舍所作。
这首诗由远及近,前四句写江行见闻,山寺昏钟,渔梁争渡,众人的喧闹与自己的独荡小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四句写夜至鹿门隐听所见,葱茏的树木在月光下呈现一派清幽,一个“忽”字写出人不知不觉达到了目的地,也见诗人夜行时心情是何等的平静!隐所的寂寥,幽人的独往,窥出了山林隐逸的真意。通览全诗,可见诗人写出了鹿门山的精神――寂寥,而与诗人的自我写照――幽人恰好吻合,写山即写人,写人亦写山,人与景契合为一。全诗语言平淡,韵味十足,意象幽美清逸,意境完美。正如论者所云“出语洒落,洗脱凡近。”,“闲澹疏豁,悠悠自得之趣”,“清超越俗”。
再看《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鸣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诗写客中愁思和念友之情,前二联写夜宿桐江的情景。山猿鸣愁,沧江急流,风声萧瑟,冷月照孤舟,写尽沧江夜泊时的凄清氛围。后二联转入抒情,“非吾土”、“亿旧游”,寄泪海两头则写尽客中孤独,思念友人而又不得相聚之凄苦,孤寂的情感与凄清的景象密切结合,创造出了苍凉凄清的意境。清人翁方纲云:“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举唐人以来诸人笔虚笔实,一洗而空之,真一快也。”所评甚绝。
严羽曾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沈德潜也曾夸孟道:“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终味不薄,此诗品也。”严提“妙悟”,沈提“静悟”以禅喻诗,禅家求心灵虚净而后有所悟。可见二者俱指心灵淡泊宁静而后有所得,此正合孟浩然之作。
通过对以上几首诗的赏析,我们已经初步的发现,孟浩然的山水诗大都在一片清幽之中即景会心,伫兴造思,将客观景物同主观情致相结合,开掘出被主观情志异化的自然美,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韵味悠长。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悠远凄清的意境,形成了清幽淡雅的风格。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使盛唐山水诗沿他开辟出来的道路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诗品序》 钟嵘著
2、《文心雕龙》 刘勰著
3、《艺苑卮言》 明 王世贞著
4、《四溟诗话》 明 谢榛著
5、《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6、《沧浪诗话》 南宋 严羽著
7、《唐诗别裁》 清 沈德潜著
8、《石洲诗话》 清 翁同纲著
9、《诗薮》 明 胡应麟著

是这个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292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