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古代战争王朝更替有重大影响吗?

zhao_admin10个月前 (07-30)历史课件32

人类社会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许多可以看到气候变化的背景,甚至有一些可能就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1972年,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开拓者竺可祯先生,利用中国历史文献中自然物候与灾害记录,首次建立了过去5000年中,东部地区温度变化曲线,认为过去5000年来中国气候总体呈转冷趋势,秦汉、隋唐气候明显温暖,魏晋南北朝、明清气候明显寒冷。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竺可祯先生重建的五千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图(以1950年的气温为基准线)秦汉时期是一个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中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均气温较今高0.27 ℃,穿越沙漠的丝绸之路就是在这个暖和湿润的年代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

继秦汉暖期之后,中国气候进入了一个长达近4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81-540年,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均气温较今低0.25℃左右。恰好对应着历史最长的动乱岁月——魏晋南北朝。东汉末期灾害频繁,水灾蝗灾接连不断。西晋统治下的公元281-290年间,中国北部和中部大面积干旱,饥荒引起大量饥民死亡,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楼兰王国是秦汉时期丝绸路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也是在魏晋以来的文献中逐渐失去踪迹。干旱引起的沙漠化肯定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期间,中国以秦岭和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最冷的30年出现在南北朝的中期(公元481-510年),冬半年均气温较今低1.2℃。

南北朝冷期之后的隋唐时期是继秦汉暖期的第二个气候温暖时期。中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均气温较今高0.22℃以上,在前期温暖的气候背景下,农业又得到快速发展。

唐中叶以后,中国气候转冷,并持续至五代时期,这一时期成为继南北朝冷期之后的第二个冷期。公元810-930年,中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气温较今低0.28℃,

而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今低0.8℃。由于气候变冷,生长季缩短,除个别地方偶有“稻再熟”的记载之外,江南大部分地区已无双季稻耕作。该时期也对应着中国相对混乱的时期,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各地叛乱不断。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代。

北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与欧洲及北大西洋周边地区出现的“中世纪暖期”相一致。中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均气温较今约高0.29C,最温暖阶段出现在公元1201-1290年间,较今约高0.57℃。

元末,气候寒冷,灾害增多,极大地激化了蒙汉民族间的矛盾和南方地区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专制王朝。

明清时期气候以寒冷为基本特征,素有“小冰期”之称,这与欧洲及北大西洋周边地区曾经出现的“小冰期”状况一致。当时中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均气温较现今约低0.7℃。

明末清初同元末明初一样,这两个朝代更迭期所对应的都是气候冷期中的冷谷。明末农民战争时期,明崇祯年间黄河流域正值连续10年(公元1632-1641)的干旱,也可能是中国过去2000年中最严重的旱灾,蝗虫遍地,粮食经年绝收,饥民遍野,以致父子夫妻相食。

虽然元明清的大统一时期处于气候的冷期(公元1321一1911 ),但是仔细分析该时期的冷暖波动过程,可发现,国家兴旺发达的阶段均对应于冷期中相对温暖的阶段:明朝初期的公元1381-1410年间,和清朝初期的公元1711-1770年间。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在中国,气候处于暖期时,社会发展处于良性循环: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带动人口数量上升。而当气候处于又冷又干的寒冷期、不适宜期时,社会转向恶性循环:农业歉收,人口迅速减少,社会矛盾激化。

当然,气候只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外部因素,片面夸大气候的作用也是不对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327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