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地球上传说有几次大洪水,请问这些大洪水是地球上的水自身造成的还是天外补水?

zhao_admin10个月前 (08-04)地理课件49

有记录的就一次,大约在4500点到5000点左右,也就所说的尧舜禹的时候,确实,当时是地球变迁,火山喷发,冰川融化,大海变成了陆地。加之天降大雨,女娲补天的传说就是雨下的太大,说是天漏了,大禹治水也在这个时期,也不管中国在外国在那个时期也有记载,诺亚方舟,和我们大禹治水的年代相同,十几年后,水才退却,地球回归正常了,

前段时间刚看过,供你参考一下。首先呢,没有几次大洪水,是一次。神话传说女娲补天中也有说过,天塌了个洞,一直漏水,女娲给补上,所以这个水是从天上来的。有说是远古之前一个含量几乎都是冰的彗星经过地球,因为靠近时离地球非常非常的近,就被地球引力吸引住了,然后彗星上面的冰穿过大气层融化成水就变成雨不停的下到地面,形成了大洪水,等到彗星上面的水一直流干就剩下个核,就是现在的月球?。不但解释了大洪水,还解释了月亮的由来。如果是地球本身自己的水这有点不大说的通,那原来如此巨量的水存在哪,地心吗,说不过去。

现在地球的淡水资源大概还能用多少年,海水转淡水进行的如何了?

谢谢邀请,我们的地球有着适宜的日地距离,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为15℃,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当然,除了液态水之外,还有以冰川形式存在的固态水,以及存在于大气中的气态水,地球表面水体的总量大约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绝大多数是以海洋水的形式存在,海洋水大约占了96.5%,也就是约为13.317亿立方千米。

人类真正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还不到地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不过,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地球通过水循环,不断的更新地表的水体,包括河流水和湖泊水,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人类控制淡水的使用总量,并保护淡水资源,免遭人类污染,就可以实现永续利用。

但是,人类在真正利用水资源的时候,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和使用都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因此在某些地区水资源就会十分紧张。比如,我国的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工业发达,水资源严重短缺,需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来缓解。还有一些沙漠和海岛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就会利用海水淡化来补充水资源,比如位于西亚的沙特阿拉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每年得到的淡化海水可以装满15个西湖,不过海水淡化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一般地区都不会通过海水淡化来获取水资源。

现在全球水资源按每人每天喝一升淡水来计算,还可以喝二百年。目前全国海水淡化约219万吨,节约淡水价值350万元。

地球上的海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海水形成是现实,目前关建问题是怎样控制海水,海水年扩大,陆地越来越小,海啸 地球变暖已经威胁到人类 生存,必须多见南水北调工程 。多见人工湖,沙漠地段全部栽树,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保护地球 给我们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水是生命之源!之所以地球上有水才会有生命存在。海水是怎样形成的?是大气层压缩而成。空气中本生有水分子在运动。

我们天天喝的水,是不是几亿年前的?

地球水是自身的,没有任何外力能给予,是地球水分子,液态循环中形成的。

这问题提的有点意思。

我们每天喝的水是不是几亿年前的?这事得分怎么看待水。宏观上来说,地球上的水不只是“几亿年前”的,是几十亿年前的;从微观上来看,部分水每天都在分解又结合,“老水”分解“新水”诞生,水又是新的。

地球上的水,宏观来看,一方面来源于早期形成之初,混合结合在熔融态的星子内,但是由于温度太高,星子的引力又不够大,无法保住水蒸汽,所以原始水不会很多;地球水另一大来源是太阳系内的彗星,恐怕补充了大部分的地球水。自从四十亿年前太阳系大轰炸期结束后,地球上的水圈基本上就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了。目前,每天肯定还有高层大气水分子被辐射分解成氢氧,氢逸出大气。同时每天也仍然有星际微粒将水带入地球,但是两者总量相对地球水圈基本上可以忽略。

所以,可以认为地球的水圈是一个封闭系统,不会再增加,也不会减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喝的水都是几十亿年前的,没错。

但是从微观来看就不同了。水参与了所有的地球生物的生命过程,分解,再结合,水分子的氢未必是原来的氢原子,氧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氧。植物借用阳光的能量分解水分子,叫做光合反应,示意反应如下:

CO2 + 2H2O +e ===CH4 + 2O2

水已经被分解。同时,所有的植物和动物又有呼吸作用,就是上面的逆反应,再放出水。这个“水”,氢氧原子不再是原来那个,能不能看成是原来的水?这些“新水”与“老水”混在一起无法区分。举个栗子,就像是宏观来看,人类仍然一男一女组成家庭,但不是“原配”,是二婚三婚十几婚,还是不是原来那个家庭?

所以,是不是几十亿年前的水?看你怎么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357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