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为何古代欧洲士兵站成排射击不躲藏,中国古代却不同?

zhao_admin10个月前 (08-13)历史课件26

谢谢邀请!看过欧美两国老一辈战争片的人们应该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两军交战之时,双方军队奏军起军乐、整齐划一地踏着正步进入战场,排列整齐后开始,两排人上膛开枪对射,看看哪一方的队伍先散便是哪一方队伍输。不少人看完以后纷纷吐槽,看来中国的“抗战神剧”也不算太傻了,毕竟这欧美对打连掩体都不找掩护都不打就开战,戏剧程度完胜我们的“抗战神剧”。其实欧美人用这样的方法打仗,他们是傻吗?并不是的,他们这样是有原因的。当时大约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样,欧洲大国军队所装备的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滑膛燧发枪,而这种枪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技术不过硬,因此精准度与装子弹上膛的速度都比较慢,据记载,这样一种枪一分钟以内能够打出散发子弹就已经是尖子兵的速度的,普通士兵是完全做不到这个速度的。这样的精准度与发射速度是不利于单兵作战的,如果对方派出骑兵,那么就可以轻松在士兵没有装好弹之前就把士兵解决掉,甚至一发子弹都还没发出,就牺牲了数十名士兵。正因如此,欧洲军事学家就研究出了这种排排站的密集队形,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发射率和子弹覆盖率,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抵御的队形也能够使得这种滑膛燧发枪尽可能地发挥其用处。那么古代同一时期的中国又是如何打仗的呢?同一时期最著名的战争应该就是长平之战了,该场战争双方都投入了超过百万的士兵,但他们并没有像欧洲大国那样站成一排对射,最后秦军大胜赵国似乎也不是拼长枪拼赢的,而是秦军一方先用了反间计离间赵国军队,使得赵国军队内部开始内乱并因此替换掉主帅,临场换帅已经是犯了大忌。而后秦军又派人打入赵军,诱敌深入将赵军主力部队调离大本营,最终仅以2.5万大军破了赵军近百万的军力,赢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与欧洲各国相比,中国是有不同侧重点的。或许在欧洲强大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总是能够成为取胜的关键,但在中国却不同,硬碰硬永远只会是鸡蛋碰骨头,如果你不懂谋划不懂兵法,即使再强的军队也会输的一败涂地。即使是在后期明朝装备了先进的火枪后,在萨尔徐一站中,也仍因计策上的失利输给了仅用长矛、弓箭的后金军队,可见一斑。若要深究中国与欧洲到底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其实原因就是两点:一是古时候中国人在战术思想方面的成就已然远远领先了西方大国。虽说中国在某个时期技术是落后的,但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都致力于战术思想的研究,思想的偏重让古人忽略了技术革新的重要性,而孙子兵法也正是中国古代战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就是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古人讲究的是少伤亡,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有最大程度上减少伤亡才能避免民不聊生的状况发生,但西方的思维是追求功与利,只有强制地征服、掠夺才是真正的胜利,这使得他们更加注重战场上的野蛮行为,也更注重技术这种能够直观凸显战斗能力的方面。

提问里“站成排射击不躲藏”的战术,应该就是近代战争史上陆军“排枪战术”,也常被军事迷们戏称为“排队枪毙”战术。

这种在西方起于16世纪,风行于近代西方军队的火枪射击战术,以线形队列层层射击为模式,看似呆板却最大限度发挥火枪密集火力。公认机枪诞生前,近代战场上最先进的战术操典。也曾叫一二次鸦片战争里的清王朝吃血亏。但是,谁说中国古代没有“排枪战术”?

事实上,中国军队采用“排枪战术”,远比欧洲早得多。南宋抗击金军铁骑的“叠阵”,那强弓强弩轮番发射的场面,其实就是冷兵器版的“排枪”。元末明初时,明军火铳比例已达百分之二十,“叠阵”也就被明王朝依葫芦画瓢,变身为火铳排队轮番轰击的“三叠阵”。1368年时,傲然北伐的明军,就是凭着这“三叠阵”的凶猛火力,一路横扫北元精锐骑兵,完成了中国古代史上首次由南向北一统天下的大业!

甚至永乐大帝朱棣早年扯旗“靖难”时,也差点被建文帝大军的火铳“三叠阵”打丢命。惊魂登基的永乐大帝,随后创建了世界首支纯火器部队“神机营”,“三叠阵”也大幅升级:明军轻重铳炮火箭分为三排,士兵们前后传递武器,确保火力源源不断输出。永乐大帝五次北征战场上,骄横的鞑靼瓦剌铁骑,就这样一次次被打的七零八落。比起同时代的欧洲来,中国的“排枪战术”更是早了上百年,堪称火力鼻祖。

十六世纪中叶,后来居上的欧洲火器传入中国,深受刺激的明朝军事家们,革新战法的劲头却更高涨。嘉靖年间的名将曾铣,就把“三叠阵”改良为“五层轮射法”,火器部队分列五层,以严格顺序轮番开火。后来的俞大猷和戚继光再接再厉,终于打造出更强悍的“车营火力”:军队以战车相连形成火力,鸟铳手分四列开火,然后发射火箭,最后由弗朗机炮猛轰。汹涌的轻重火力,如组合拳一般连环狠砸。

哪怕比起同时代以及稍后时段,欧洲陆军的类似战术。明王朝这独特的“车营火力”,也是毫不逊色。正是凭借着强悍的轻重火力组合。十六世纪下半叶的明军,一度横扫鞑靼暴揍日本,杀出“隆万中兴”的铁血辉煌。哪怕到了文恬武嬉的万历晚期,纪律战力衰退的明军,“排枪战术”的操典,总算还没完全忘光。《满洲实录》记录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军阵的图画,就“有图有真相”的还原了明军“排枪战术”的模样。

只是,此时的明王朝,军队腐败已到骨头里,火器装备残次品扎堆,火枪兵也疏于训练。以明代诸多官员的悲愤吐槽说,明末好些“精兵”,火器一开火就炸膛,训练“袭其形似”,如此被腐败政治折腾到废柴的部队,纵是拥有顶级战术,也是回天乏力。能坚挺到17世纪才改朝换代,已是非常不易。

而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虽说常把“弓马骑射得天下”挂嘴上。但清军八旗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却恰是对明代“排枪战术”的完美继承。康熙时代的清军,就已把明代时五花八门的火器战术,整合成“九进十连环”的排枪战术,基本是如下模样。

这样以严格战术操典层层推进的射击战术,比起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列强的“排队枪毙”模式,比如著名的荷兰火枪方阵,可以说非常类似。可以说,后来“落后挨打”的清王朝,此时单说火枪战术理念,依然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

待到雍正帝登基后,在这位铁腕帝王战天斗地的改革风暴下,清军的装备战术,也经历了一场升级革命: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大幅度上升,引自中亚的先进“大鸟枪”全面装备,与明代传承下来的虎蹲炮等强悍装备完美合璧,形成了清军版的“铳炮连击”战术。于是布阵时的清军,往往是《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里这样的画风。

而当暴烈开打后,清军的火力打击,就成了《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里的这番景象:鸟枪与虎蹲炮轮番发射,对敌人形成绝对火力压制,再由蓄势待发的骑兵出击,给敌人致命一击。

这样的战术,不但在乾隆年间大放光彩,打出了清王朝平定准噶尔的赫赫武功。甚至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道光年间,面对拥有沙俄火枪的西域张格尔叛军时,装备已严重落后的清军,依然凭着这“大清版排队枪毙”战法,把张狂叛军打的满地找牙,杀出大清朝被鸦片战争轰开国门前,最后一场余辉般的胜仗。

但话说回来,到了鸦片战争前夜时,拥有“排枪战术”的清军,比起近代世界顶级的英军,战术装备固然拉开了代差,但更让人扼腕的,却是装备注水。清军投入鸦片战争的部队,有的队伍鸟铳近百年没换过,有的火炮一开火就炸膛,已然深入骨髓的腐败,早已叫大清朝自废武功。两次鸦片战争的战场上,莫说清军“排枪战术”是否熟练,就算用时光机穿越一把,给清军“搬运”来马克沁机关枪。这仗,照样打不赢!

因为战术与装备的变革,就如逆水行舟。丧失了危机感的清王朝,落后挨打的命运,自然难逃!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4306.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问题问的,太逗了。问题是除中国外,其它国在古代也沒出牛顿等大科学家呀! 个人认为,中国虽未出牛顿等大科学家。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大国地位,并且被承认唯一文明沒中断的文明之囯。由此看,中国的发展虽少尖端科学家。但其...

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全部?

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全部?

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全部? 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有:《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七律·长征》、《伯牙绝弦》。 《杨氏之子》 刘义庆〔南北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古代科技有哪些

古代科技有哪些

《中国古代科技》内容简介:从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看,中国早期的文明是落后于古巴比伦、古埃及以至古希腊的。但是,到公元前21世纪,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发明了青铜冶炼和生铁冶铸技术,加快了文明发展的速度,所以发展到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达...

怎么看待,明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还有海外贸易的发展?

怎么看待,明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还有海外贸易的发展?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

张姓历史??

张姓历史??

张王李赵遍地刘┅人们在谈论中国姓氏的时候,往往爱用这句话来概括说明,把张姓列为诸姓之首。据研究结果,张姓人口略少於李姓和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黄帝为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传说中养蚕...

清朝败这败家子,咋那么个啊,中国多少土地被这败家子给了别人啊。

清朝败这败家子,咋那么个啊,中国多少土地被这败家子给了别人啊。

清王朝的统治者作为一个外来的异族蛮夷,对中国实行殖民制,当然不会在乎中国的土地被割让多少。到了后期,清王朝统治者实行了保大清社稷而不保中国的策略,自然而然的土地就被割让了,也就成就了清王朝后期出现的万国来操的壮观场面。大清王朝,268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