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怎样欣赏陈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zhao_admin9个月前 (08-15)语文课件45

春夜别友人

——(唐)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崇汉魏风骨,恶柔靡之风。春夜别友人,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是本诗的颈联,承上启下,情景也由室内转到室外。明月被高高的树荫遮挡,星空渐渐被拂晓淹没,时光匆匆,不觉已天亮,再多的不舍,也到了分离的时刻。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聚首。车马慢,路途遥,天涯远,心寂寥。

陈子昂的诗大都笔墨清淡,感情真挚。诗风质朴,诗韵悠长。这首离别诗,没有小儿女的悲悲切切,只有优雅与从容。

我们彼此都是别人生命里的过客,来了来散了散,缘深或缘浅。相逢时就不必考虑何时分离,分别时就不要强求早日相聚。该开怀就开怀,不要因为离别而患得患失。洒脱一些,活得会更轻松一些吧。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唐代: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注释

琴瑟:比喻友情。

长河:指银河。

注解: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都为绿色的意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诗人把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描写夜空的景色.但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好象专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时间在悄悄逝去,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其中,这里的“隐”是“隐没、遮蔽”的意思、“没”是“淹没”的意思, 此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景色,写的更加生动形象,而其中有暗含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巧妙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诗情诗意更深刻厚重;同时此两字都是动词,这里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可见诗人之匠心独运,炼字之精准,深妙。

如何评价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的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狭窄的题材中解放出来,更多的表现了生活的某些方面。

《岁暮归南山》北阙体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墟。由于缺乏真才实学,因此圣明的君主不愿意用我,再加上体弱多病,往日的故人好友,也逐渐与我疏远了。作者藉这两句诗,來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与现实人情的可鄙。据说:唐玄宗在无意中看到这二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十分不高兴,便说:L吾未尝弃卿,何诬之甚也?以后就真的不再用孟浩然了。这也是孟浩然一辈子没有做官的主要原因。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醒来的时候,只觉得耳边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原诗描写好梦初醒,聆听悦耳的鸟语,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动人。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不得不做真隐士。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该派前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闲适以及羁旅飘泊的心情。其中虽不乏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真性情的本色的流露。孟诗不事雕饰,浑然天成,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晦涩深奥。他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之美的慧眼,即景会心,将美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而意境高远。在他的笔下山水诗中的形象,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山水形象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情气质水乳交融,使山水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升为意象,打上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的印记。

代表作五言律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自然天成。全诗八句,首联,“八月湖水平”首句开门见山,点明夏季洞庭湖进入丰水期,“平”勾勒出湖水浩淼,第二句“涵虚混大清”,承前而来,写出了洞水充天塞地的混沌景象。颔联是千古名句,“蒸”、“撼”二字用夸张的手法,笔力万钧,交代地理位置,更突出洞庭湖气象万千,气势非凡,境界全出。前四句是极力描写洞庭湖的磅礴气势,雄浑宏大,已是一首很好的洞庭美景诗,足以流芳百世;然后这首诗的重心在后四句,前面是向张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后面的投赠干谒作铺垫。而“投赠”又与“洞庭湖”紧紧相连,互相顾及,八百里洞庭之壮景,踏入仕途的情怀与希冀一一展现,含蓄蕴藉。颈联,通过“欲济无舟楫”过渡,写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孟浩然多以隐士自居,“大隐”隐于市,并不一定要隐居山林,种豆南山,其实也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在这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不能施展才学不是一件光荣的事,隐含着风流名士的怀才不遇的羞赧。尾联两句,写临渊而羡鱼的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希望在张九龄荐举之下,谋得一官半职,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统观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染,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宏大境界与奇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成为孟浩然清淡山水之外的杰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446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