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怎样给孩子们讲解月球之谜这一课?

zhao_admin10个月前 (08-17)科学课件40

本文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性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收笔。《月球之谜》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我讲解得很少,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也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小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以下几点是我对《月球之谜》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还不够持久,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我就用猜谜导入,激发兴趣。紧接着配乐欣赏“明月图”,让学生产生质疑:仰望着这轮明月,你有想些什么?由问题入手,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并进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我通过让孩子们对月球表面的景色提出问题的方法,由原来想象中的广寒宫等美好的景色与眼前所见到的景色的强烈反差中理解“奇异”一词的意思,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未解之谜”。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疑问,理解“令人费解”的意思,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反映并不是很积极。学生无非是绕着课文中的几个不解之谜,而很少有自己的疑问。显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目标没有达到。然后我又继续抓住“遐想”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人类没登上月球之前,会产生哪些遐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月球图片,加强理解。再引导学生把这些话有感情地朗读、变换角色的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随后,又以“为了探索月球之谜,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来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月球奥秘的经过。    

课后觉得这并不是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不够开阔,反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干瘪,没有生成力。对我们人类来说,月球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星球,它有多少人类未知的东西正等着我们去探索。但在本堂课中,神秘的月球成了干瘪的几行文字,无数的疑问本可以串成一串长长的智慧珍宝,却在此简化成了文中提出了哪几个不解之谜。钻研教材必须深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   

此外,这是一篇科普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这些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但缺少了一点语文味,除了开头两段进行了一些朗读训练,感悟了一些文字的美,后面重在探究。这样体裁的课文如何处理好语文与科学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手抄报:探索月球奥秘。写什么内容

月球起源之谜
关于月球究竟来自何方?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一直作为一个迷而留在人们心间。因和其他卫星来比,月球有好多奇异之处,让人难以理解。
俘获说”认为月球原是一颗小行星,当它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被地球的引力俘获,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成为地球的卫星。月球就像是地球娶来的一个妻子。 “同源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在46亿年以前,一起由太阳附近的同一块尘埃气体云凝聚而成。地球和月球就好像是一对亲姐妹。“分裂说”认为在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还没有凝固。它的自转也很快,在它高速自转的时候从赤道部分甩出去一大团物质,形成了月球。月球就好像是地球的女儿。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合理的地方,又各有解释不清的问题。按照“分裂说”,月球是从地球赤道部分甩出去的,那么地球赤道部分还应保留着甩出去的痕迹。但是,人们在地球上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的痕迹。而且“阿波罗”登月的结果也表明,地球和月球的地质结构和成分差别很大,这种“分裂说”并不圆满。

  “同源说”也同样有解释不清的矛盾。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后发现它们的年龄普遍都比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更古老。这些月球岩石标本当中年龄最小的一块是36亿岁,其他一些分别为43亿岁、45亿岁和46亿,甚至还有一块被测定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那么,月球比地球诞生还要早、岁数还要大吗?另外,如果同源的话,地球月球的土壤或岩石的成分应该很接近,可宇航员从月球采回的岩石标本发现,在地球上非常稀有的金属,在月球上却非常多,这一点也让科学家很怀疑,地球月球是不是真的同源?

  对于“俘获说”,人们还不能圆满地从理论上解释俘获过程。因为按照引力理论,当月球受地球吸引进入轨道的一瞬间,速度、角度要极其精确。角度大了会坠入地球;角度小了如“打水漂”,一跳而去,再不回头。而且对地球而言,月球这个卫星大了点,俘获它有些力不从心。一般行星的卫星直径,只有其行星的5%,而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7%。

 “冲撞说”是在前面三种起源学说之后出现的。冲撞说认为在地球刚刚形成、温度还很高的时候,一个比地球小一些的、类似火星、温度也很高的天体和它相撞,撞出许多物质,一部分抛入空中逐渐消散,还有一部分滞留在地球附近,经过长时间的冷却凝聚,变成了月球。冲撞说也还缺少观测证据,尚未得到大家的公认。

  2.新的学说也要经受考验

  近几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俘获说。这种说法出现后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新的俘获说认为太阳系行星及大部分卫星,包括月球在内,都起源于原始太阳系星云。这一过程大致如下。

  当月球飞进地球引力圈以后,假如只有地球和太阳的引力,那么月球飞行若干圈之后必然脱离地球引力圈跑掉。然而,地球引力圈内的原始大气阻力对月球起到了急剧的制动作用,使月球失去一部分能量,月球的轨道半径变小了,跑不掉了。

 如果地球原始大气阻力一直起作用,月球轨道半径越来越小,那么很快就会掉到地球上。但是当月球飞进地球引力圈时,地球的原始大气已经开始逐渐飘散,月球受到的大气阻力越来越小,所以月球没有掉到地球上。

  当地球大气阻力完全消失后,还有潮汐力在起作用。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公转速度加快,离心作用加强,轨道反而向外推移。事实上,直到今天月球轨道仍在缓慢地向外推移着。观测结果是,目前月球轨道半径每年大约增加3.8厘米。

  科学家对月球被俘后轨道变化的趋势作了计算,得到的结果是,月球被俘的最初10~100年期间,和其他小天体一样,轨道半径也在缩小,1千万年后月球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20倍,1亿年后为35倍,46亿年后达到60倍,即现在的位置。

  地球在形成过程中,曾有许多小天体飞到地球的引力圈内,它们在绕地球飞行期间,因原始大气的强大阻力使轨道半径变小,最后终于落到原始地球上来。地球是在不断“吞食”这些外来小天体的过程当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月球被俘获的时间比那些被地球“吞食”的小天体都晚一些,已经到了地球凝聚的末期,而此时包裹着地球的浓厚的原始大气已经开始飘散。使得月球未被地球“吞掉”而幸存下来,成为地球的卫星。

  新俘获说认为,行星俘获小天体是太阳系行星演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地球这样,其他行星也如此。太阳系大多数行星都各有自己的卫星,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一说法也还有尚未解释清楚的问题,例如,如果没有原始大气阻力能否俘获卫星?顺行性卫星和逆行性卫星的被俘有何不同?等等。

  总之,有关月球的起源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因此有一位科学家说 “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此次“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目的之一也是要考察月球起源问题。“智能1号”以小角度多次撞击月表,使撞击坑中深度1米以内的各种物质被抛向空中,供地面观测。地面专家重点对抛射物中的铁、铝等元素进行分析,估算这些元素的含量和比例,进一步推测月球的起源,看看究竟哪一种说法最科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473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