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zhao_admin9个月前 (08-28)地理课件30

这个一定是最大的…… 蓝鲸 蓝鲸又叫长箦鲸,体长30米,平均体重150吨,最大者190吨。它的一只舌头就有3~4吨,足以装满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它的躯体呈蓝灰色或黄褐色,这是由于它的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褐色硅藻膜的缘故,其实,它的真正颜色是黑色。蓝鲸的躯体庞大而肥胖,是首当其冲的捕杀对象之一,因此,其数量不断下降,现存量仅20万头。 蓝鲸亦称“剃刀鲸”。哺乳纲、鲸目、鲤鲸科。分布广泛,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中都有。 蓝鲸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动物,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曾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恐龙——长臂龙体重的2倍多,非洲公象体重的30倍左右。

历史上最大的动物有多大?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地球出现过最大的动物就是――蓝鲸。很多人会觉得史前的动物因为环境问题,长得会比较大,但事实上哺乳动物整体一直处于历史最大时期。当代最大的动物并不比史前时期任何动物小,具体来说应该是海洋哺乳动物处于史上最大时期,而陆地的哺乳动物最大的时期是在第四纪大冰川时期,如猛犸象这类的大型动物。

蓝鲸体长33米,体重可达到180吨,其体型可以跟一架波音737客机对比,光是它的心脏就可以达到200多公斤,每秒抽取264升血液。一头蓝鲸浮出水面换气时喷出的水柱可达12米高,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而这需要庞大的肺活量,所以蓝鲸的肺容量可达5000升。


蓝鲸个头大吃得多,一头成年蓝鲸每天要吃掉4000万只磷虾,这些磷虾加起来的重量可达3.7吨。有人计算过,一头蓝鲸光是身上的肉就有61吨中,这还不包括其他的器官、皮和脂肪,而一个活到80岁的人类,一生也就能吃掉5.8吨肉,所以一头蓝鲸可以提供一个人足足吃11辈子。

当然,说到这里一定有人不信蓝鲸是历史以来最大的动物,毕竟网上许多人说过史前生物动不动就达几十米、几百吨重。下面先举例一些比较有争议的“大型动物”,

易碎双腔龙


按网上流传的,古生物中最大的生物应该是易碎双腔龙,这家伙有80米长,比波音747客机还长,200吨重。


它是由一位化石收藏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卡农城北部的公元发现的。其部分颈椎保存状况比较差,但高度已经有1.5米,如果是完整的颈椎预计可达2.7米。但不幸的是,双腔龙的化石由于难以保存,颈椎和股骨下落不明,所以这种巨型生物具体有多高、多重,成为了一个不解之谜。

棘龙


最大的肉食恐龙―棘龙,长17米、中15吨、三四米高,比现在最大的陆地肉食动物北极熊,2.5米、800公斤的小身板大的太多了。

沧龙


作为中生代海洋的霸主沧龙,理论上可达17米,中16吨,也有人说可以达到26吨。沧龙的脑袋有点像鳄鱼,所以它还有个名字叫卡普林鳄,有可能是鳄鱼的远祖。


以上这些生物很多都只是现在人“理论上觉得”,因为许多的生物化石保存的并不完整,无法确切计算出他们的具体吨位和长度。

但从实际情况来讲,生物并非是长得越大越好,体重的增加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生存问题,当他们发展到最后,必定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大小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史前那些大型生物要么被环境淘汰,要么根本无法长得那么大,有几点原因我们必须知道:

呼吸系统


石炭纪空气含氧量高,导致呼吸系统进化的不太完善的节肢动物比现在要大,但这是节肢动物跟现在对比的区别。而中生代的含氧量比现在高一些,不过这点含氧量的区别,无法支撑起恐龙长这么大,当然我们还是可以肯定恐龙会比现在哺乳动物有更高效的呼吸系统,不然这么大的动物会把自己憋死。


可是,呼吸系统应该不会在所有类型的恐龙都突然变化,导致一个物种全部灭绝,所以呼吸效率更高应该是进化的结果,而不是恐龙能长这么大的原因。

能量摄取


体重越大的生物摄取的能量效率越高,但因为体重大,实际的行动会困难,运动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就需要更为丰富的食物,但生物的进化应该是捕猎/觅食方式,也就是说不一定体重越大的生物就有更高效的觅食方式,而那些体重大的生物恰恰无法支撑它们的能量获取。

而蓝鲸之所能长大这么大,跟生活在海洋有关,海水的浮力抵消了一大部分运动所需要能量,它们特殊的觅食方式,可以诞生出更大体型。

结语:

综合以上原因,不管是沧龙、棘龙、易碎双腔龙等这些超大体重生物,因为能量获取、呼吸效率等问题,都足以支撑它们庞大的个体,如果这种生物长得比蓝鲸还要大,就形成了生物界的悖论。

而因为蓝鲸生活在海洋,海水的浮力和特殊觅食方式可以让它们发展出现在这么大的体重和长度。我们不要觉得史前的生物就必定是巨大的,当然,相对现代的节肢动物、两栖动物来说确实比史前生物小。

但如果说历史以来最大的生物有多大,蓝鲸绝对是生物史上的霸主,没有任何生物比蓝鲸还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5615.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