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中国历史上哪几次战役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zhao_admin9个月前 (09-11)历史课件30

不是丘处机路过牛家庄那一场吗?

汉武帝打击匈奴事件即漠北之战。

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西汉漠北决战的胜利,制止了匈奴奴隶主对汉边境的残暴掠夺,加速了我国北部地区的进一步统一和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对世界的

北匈奴西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公元91年开始“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后汉书.南匈奴传》),公元160年,北匈奴一部分老弱病残,不适于迁徙者留居西域,建立悦班国。悦班国“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北史.西域传》),另一部分西走康居,建立贵霜王国,并迫使当地塞人西迁,大月氏人南迁。

  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离开康居向西往顿河一带迁移,征服在顿河流域及里海以北一带的粟特国(一名奄蔡,一名阿兰)。经过我国学者和世界各国学者的论证,这一部分西钱康居的北匈奴人便是后来4世纪出现在欧洲的匈人的祖先。

  4世纪中叶,匈奴侵入欧洲东南部,在那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公元374年,匈奴在其军事首领巴拉米尔带领下,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人的领地,推翻了东哥特人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建立的帝国。376年左右,他们又击败居住在罗马尼亚一带的西哥特人,到达罗马帝国的多瑙河畔。至432年,各匈奴部族的领导权集中到鲁奥手中,434年鲁奥死后,有侄子不来达和阿提拉继任,约445年阿提拉谋杀了布莱达。此后匈奴在阿提拉的领导下日益强大,成为罗马帝国的严重威胁。

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 在旧大陆东端的蝴蝶效应 最终影响了西方

匈奴族的西迁,不仅使本民族由游牧生活方式向农业生活方式转变,而且还将本民族的青铜文化和中华文明带入欧洲,形成了中华文化与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空前大碰撞,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冶铁、养蚕、纺织技术传入西方,在丰富了欧洲文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使欧洲出现了早期的中国学,中国出现了早期的西方学,无疑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随着西迁的深入和时间的延续,东西方文化、草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交融,最终使匈奴文化完全融合在欧洲文化当中,而世界文化史正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丰富、发展、进步的。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发生过贸易战争吗?其结局如何?

贸易战不是现代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贸易战是司空见惯的,不同政权之间,经常以贸易手段来压制对手。以下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春秋时代的贸易战在春秋时代,群雄并起,各国之间猜忌提防心很强。当时在诸侯国之间,会设置一些贸易壁垒,比如说禁止粮食出口,上游国家会以截断水源的方式,导致下游国家缺水等等。在齐桓公称霸后,举行一次重要的诸侯峰会,称为“葵丘会议”,这次会议达成五款协议,其中一条是:“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无曲防就是禁止上游国家截断水源,无遏籴不阻止邻国来购买粮食,事实上就是要打破贸易壁垒。

当时各诸侯国中,以齐国的经济思想最为先进。据《管子》一书所载,齐国的军事优势,是建立在金融与贸易的领先上。

齐国濒临渤海之滨,为诸侯国中盐业最发达者,内地的卫国、宋国等诸侯国之盐都要从齐国进口,故而齐国对于盐有垄断地位。管仲采取限产政策,使各国的盐价大幅上涨,获利万余斤金。齐国政府将万余斤金储备不使之流通,造成金价上涨,由于齐国之金价高于其他诸国,致使各国的黄金涌入齐国境内,遂使黄金储备量居各国之首。各诸侯国在黄金储备量大幅下降之后,金价也大幅攀升,由于黄金是国际货币,金价的飞涨,使得齐国作为黄金储备最丰的国家,获益最大。此时齐国凭借黄金储备的优势,以高于诸国的价格收购粮食,诸国的粮食大量涌入齐国,齐国以此方式一举控制粮食这一重要的商品。

管仲以异乎寻常的金融知识,凭借货币政策,使得齐国在盐、金、粮食等重要物品上均取压倒性的优势。这种金融政策,见识之非凡,实令人叹而观止,此亦齐国得以称霸的重要原因。

第二,汉代的贸易战汉朝建立后,南方的南越政权成为汉的藩国。南越由于比较落后,每年要从汉帝国进口大量的铁器、农具以及牛、羊、马等。

汉高祖刘邦去世,吕后当权,对南越转而采取压制的措施。首先是禁止向南越国出口铁器与农具,至于牛、羊、马等牲畜,只能出口雄性的,不能出口雌性的。这个贸易禁令一出台,令南越大为恼火。南越王赵佗于是发兵越过南岭,进攻长沙。汉与南越的关系由此持续恶化。

王莽篡汉后,北方归附汉室的匈奴复叛。到了东汉初期,由于匈奴的威胁,光武帝刘秀关闭北方贸易点,将雁门、代郡、上谷等几个边关重镇的军民共计六万余人,全部迁徒到居庸关、常山关(河北唐县西北)以东。公元46年,匈奴遭遇严重的旱蝗灾害,赤地数千里,全国陷入大饥荒之中,人口与牲畜总数锐减一半以上。这是匈奴由盛而衰的重要转折点,正因为东汉的贸易禁令,让匈奴脆弱的经济结构无法承受天灾的威胁。

直到公元64年,北匈奴派出使者抵达洛阳,要求与东汉帝国开通边境贸易。明帝刘庄希望通过改善双边贸易,互利互惠,减少与北匈奴的军事冲突,于是答应了匈奴人的请求,重新恢复与匈奴的贸易。

第三,郑成功对西班牙、荷兰发动的贸易战贸易战在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时期都存在,这里我来说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明郑成功对西班牙、荷兰殖民政权的贸易战。

在明代晚期,吕宋(马尼拉)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区之一,当时华商极多。吕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对华人采取高压虐待甚至屠杀的手段,引起郑成功的极度愤慨。大约是在1654年,郑成功出台一条极为严厉的贸易禁令。

该法令明确宣布,凡是郑氏控制下的商船,均不得载货前往马尼拉贸易,违反法令者,没收其财产甚至处以死刑。这道法令极其严厉,不仅禁止从中国沿海出发的商船驶往马尼拉,从其他地区转航也不被允许。

除了对西班牙殖民政权发布贸易禁令外,1656年的6月27日,郑成功于厦门又颁布对台湾荷兰殖民政权的贸易禁令。

从禁运令的内容来看,郑成功对台湾荷兰殖民政权实施贸易制裁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第一,在台湾大员的中国人受到荷方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强迫中国商人低价出售商品。第二,荷兰人无视郑成功发布的对吕宋(马尼拉)的禁运令,准许几条中国商船驶往马尼拉。另据《先王实录》所记,国姓爷对台禁运是“因先年我船到彼,红夷每多留难”。

郑成功对台湾发布的贸易禁令持续了一年多。这对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乃是沉重的打击,《先王实录》记云:“由是禁绝两年,船只不通,货物涌贵,夷多病疫。”

1657年,台湾殖民当局委派公司的首席翻译、大员华人长老何斌两度前往厦门岛,与郑成功商讨恢复贸易的事宜。《先王实录》是这样记的:“台湾红夷酋长揆一遣通事何廷斌至思明启藩,年愿纳贡和港通商,并陈外国宝物。”作为恢复通商的回报,荷方答应“年输饷五千两,箭柸十万枝,硫磺千担”。

由于当时郑成功的抗清进入关键期,故而暂时撤销对台贸易禁令。四年后,郑成功大举攻台,最终把荷兰殖民者驱逐出境。

忽必烈即位以后,蒙古国前所未有的同时出现了两位大汗,双方都称对方为叛逆,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其中,忽必烈控制中原汉地及汉地世候的军事力量,物力和财力雄厚;阿里不哥则控制漠北蒙古本部,掌握有大部分蒙古军队。

这是大卫与歌利亚式的战争,总体上看,双方各有优势,胜败的天平随时有可能倒向兄弟二人当中任何一方。

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想取胜就只能PK双方团队的智慧和能力,任何一方只要能把握机会扬长避短,就能扩大优势从而彻底击败对方。

经济制裁的威力历来不亚于战争本身,在东线战场,忽必烈下令切断对和林的粮食供应可谓是一剑封喉,命令下达之后,往日源源不断穿梭于大漠的车队瞬间失去了踪影。自从窝阔台以和林为都城以来,“大汗和贵族们习惯上要用马车从汉地为和林运去美酒佳肴”,蒙古帝国首都的物资供应几乎完全依赖汉地丰富的资源,仅仅是每年从内地运往和林的粮食就达到二十万石以上。运输被截断以后,和林城内很快就发生了饥荒,食物价格飞涨,军队无心打仗,居民人心惶惶,就连诸王贵族也无法享受以往的奢靡生活。

和林城内逐渐蔓延的不满情绪让阿里不哥坐立不安,无奈之下,他决定南下与忽必烈决一胜负。

对于阿里不哥的南下,忽必烈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这是来自蒙古本土的精锐部队。他决定亲自率领军队迎击阿里不哥南下的军队,出发前,忽必烈任命东道诸王也相哥和纳邻合丹担任先锋。阿里不哥方面由旭烈兀的长子主木忽儿率军迎战,双方在巴昔乞地区交战,战争的结果是阿里不哥军队被击败。

阿里不哥接到前方战败的消息之后惊恐万分,慌乱之中下令处死被扣押的忽必烈选派的察合台汗国继承人阿必失哈以及其随行使者200人。阿必失哈是成吉思汗嫡系子孙,身为黄金家族成员,死刑只有由同样是家族成员的蒙哥之子阿速台执行。阿必失哈被处死的消息激怒了忽必烈,他立刻下令处死被扣押的阿里不哥大臣脱里赤。

阿里不哥在处死阿必失哈之后,接到了阿兰答儿和浑都海全军覆没的消息。至此,战争刚刚持续几个月,阿里不哥已经陷入窘境。他所盘踞的漠北一旦失去中原内地物力、财力的输给,就无可避免地陷入困乏的境地,此外,争夺燕京和关中的希望也已经全部落空。他知道难以继续立足和林,只得匆匆退到由他继承的拖雷分地吉里吉思(叶尼塞河上游南,今俄罗斯联邦唐努乌梁海地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682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