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课件

访客2年前 (2021-04-30)历史课件83

中 国 近 代 史 综 述综述:此时期是从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总之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清朝统治者在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有对抗到暂时“和好”,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从而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历史。〈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鉴于此,列强为扩大海外市场及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们之间既勾结又相互争夺。随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以武力和战争手段造成中国边境地区的普遍危机,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后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由于侵华的不断加剧,使清统治集团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也扩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别,但都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封建经济的特征已经具备。而软弱的资产阶级形成两个政治派别,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把救亡图存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和平方式)来实现其救亡图存的斗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变法悲剧;以义和团运动通过“灭洋”(流血方式)来实现斗争目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为“以华制华”,而后这两次救亡运动的失败都与清有极大的关系,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到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俯首听命于列强。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论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对内独裁专制复辟、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而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不断地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实质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局面而告终,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掀起了复古逆流,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和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且随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现代史综述(1949年10月—今)一、综述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此期从1949年10月 —1956年底,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或转变时期。包括新中国建立、巩固新政权、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中心内容。此时期的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建立以来经历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此时期又分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此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以 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面临首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秩序初步建立。具体而言:(1)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及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复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为此政治上、军事上,祖国大陆统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其中后者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经济上为了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又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没受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精简机构、整编军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初—1956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及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但三大改造后期及“一五”计划后期出现急躁冒进倾向,为以后“左”倾思想、急于求成的错误埋下了伏笔,因如此的高速度给未有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中共党人尤其是毛泽东以错觉,因为他们要急于摆脱落后,在中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超英赶美,一旦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良好的心愿有可能发展成盲目冒进的“左”倾思想。(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分为三大时期: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时期(1956年底—1966年5月):又称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题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呈现出曲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理性探索与实践阶段(1957年1月—1959年6月):①《论十大关系》标志我国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阶级变化及主要矛盾变化、任务,提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针,也作出党内民主生活决议;②1957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理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政治方针,而整风运动本为反对党的不良作风,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政治生活主题,但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左”倾思想开始抬头,而且一开始就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性认识,在社会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社会主要矛盾,这就在认识上脱离了中国国情,成为党在以后的阶级斗争问题上屡犯错误的理论根源;③在政治理论上的反右的“左”倾思想发生,势必对中共八大作出的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产生右倾保守的认识,从而导致在建设中不顾国情、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规律,导致总路线的提出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出现,造成严重的后果。总的来说,此阶段基本上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国家工作的指导方面基本上是正确的,尽管这一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开始抬头,出现了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经济上“三面红旗”运动的严重错误,但党和国家仍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纠正实际工作中的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总的来说呈上升趋势。(2)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阶段(1959年7月—1961年12月):庐山会议本为纠“左”,但由于以毛泽东为首部分中共党人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不懂经济规律,又由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不能从思想深处认识“大跃进”产生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能从现实失误中检讨思想深处的“左”倾认识,且由于中国历史的传统,每次取得重大斗争的胜利者往往把自己作为真理正义的化身,很少听进不同意见者;组织路线以个人专断代替党内民主,故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斗争,践踏了党内民主,使“左”倾错误继续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的发展、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最终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1962—1966年)纠“左”、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全面贯彻,国民经济得到调整与恢复,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取得了新成就。但未从思想深处认识“左倾”错误,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进一步扩展,并逐步演变为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终于导致新中国历史上最大悲剧十年内乱序幕的出现。2、“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此时期主要有发动原因、主要概况、性质、危害及教训。(1)原因:①除了国内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即“左倾”思想的继续发展和错误理论形成及付诸实践;②国际形势恶化及过于严重的估计;③还有深层原因:a、就制度而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很不健全,作为执政党的主席有着越过人大、以党代政,决定重大决策的无限权力。b、就毛泽东个人而言:他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一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在毛泽东的治国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故产生家长制、党内生活不民主的现象,这是家长制作风产生的历史基础;二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但在几千年来唯心英雄史观的熏陶下的中国工农群众,容易将此功归于毛泽东个人,导致对毛泽东的崇拜到个人迷信,在当时中国人心理上认为毛泽东的言论就是真理,这是产生家长制作风的群众基础;三是自遵义会议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未遇到过重大挫折,毛泽东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戴,随着革命胜利,新政权建立,毛泽东越来越认为自己的地位及思想、言论的权威性只能加强,不容质疑,对此也使一些党的领导人物形成一种错觉:首先混淆了毛泽东的个人思想与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体系,形成一个毛泽东个人言论指示作为其真理与正义的化身;其次混淆了党的主席与党的概念,认为反毛泽东就是反党;再次混淆了党、国家、政府的概念与区别,认为既然中共是中国的执政党,故国家政府权力就是党可以随意支配的,就有以党代政、以党代法。总之这是产生家长制作风需要个人崇拜的心理因素。如上就是形成个人专断、党内民主屡遭践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深受破坏,文革得以轻易发动和被利用的原因。(2)性质:从文革所有概况来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生产到意识形态、从党的传统到社会风气、从文教科技到外交政策,无不给予重大的破坏,所以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3)概念: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而是文化上的广义面,它是毛泽东亲自发动领导、由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号召全国人民参加,重点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发动亿万人民自上而下进行。(4)危害:是中共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略)。(5)教训: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分析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形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待领导、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实行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正确认识教育、文化科技在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善于处理邦交关系,为国内建设争取和平的有利环境,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伟大的转折年、改革开放、继续探索三大内容:(1)伟大转折是新时期到来的前提条件,而为转折奠定基础的为关于真理标准讨论,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折,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开始形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其证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进行改革开放,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它初步具备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雏形。(2)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在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下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先进的科技及管理经验,其目的是为加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3)继续探索是新时期保持常新的保证,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①关于初级阶段:a、起止: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需要上百年时间;b、特点: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c、象征:生产力相对落后,生产关系、商品经济与国内市场很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需要不同性质规模的私有制经济作为补充;政权建设上旧势力、旧思想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阶级矛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表现在资产阶级思想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需求间的矛盾;d、主要任务:要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通过深化改革与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腾飞。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此阶段的主要矛盾、任务,总结苏联,尤其是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尤其是改革开放的经验。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而逐步形成此理论。二、特征(一)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时代,从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国变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强国的时代。(二)中国现代史是中国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1、从探索的方向看:是近代西学的继续,具有模仿性的特点:80年代以前,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大都是模仿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模仿西方的经营方式、管理经验。2、从探索的历程看:具有曲折性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前,革命和建设进程或者被冒进脱离现实地超越,或者为左倾错误不时地中断,使工作重心不正确的转移,以致于经济建设从冒进至中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正规,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从探索的内容看:具有独创性、连续性的特点:三大改造以和平方式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坚持并扩大统一战线,把它发展到爱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构想为祖国统一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认识1、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统一与强盛是民族自强、外交独立的前提条件。2、外国的先进思想、技术、经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我们必须要勇于学习借鉴,但所学要符合国情。3、要得出合乎国情的认识与决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否则将使现代化建设事业遭受挫折。4、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必将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5、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近代史证明只有中共及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代史证明也只有中共和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89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第十课东汉兴衰的课后答案

高一历史第十课东汉兴衰的课后答案

1.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共同原因:吸取前朝(秦朝、王莽新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可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

历史课程标准2022解读语音版电子书(历史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

历史课程标准2022解读语音版电子书(历史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

课程标准的解读?1.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2.课...

七年级历史优质课视频教学(七年级历史优质课视频教学全集)

七年级历史优质课视频教学(七年级历史优质课视频教学全集)

七年级历史教学措施及教学注意的问题?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

中国历史文臣排名100位

中国历史文臣排名100位

中国历史文臣排名100位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臣》是2009年11月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李芷萱。本书以简练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介绍了100位中国历代名臣的风云故事。 内容简介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臣(彩色图文本)》精选了100...

七年级历史第15课课件视频(七年级历史第15课课件视频讲解)

七年级历史第15课课件视频(七年级历史第15课课件视频讲解)

什么是视频课件?视频课件就是随着在线教育发展趋势兴起的,简单的来说,视频课件就是可以通过视频学习的课件,比较火的视频课件有好多,例如,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视频课件的发展,又出现了好多种类的课件形式,比如以微课为例,德胜智课有...

全世界有谁知道 泰坦尼克号 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知道的给我证据

全世界有谁知道 泰坦尼克号 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知道的给我证据

是真实的故事,但里面的爱情故事肯定是虚构的。 依据: “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珍邮在上海展出 8月12日起至10月10日,300件从著名海底沉船“泰坦尼克”号上打捞出的无价珍品,在东方明珠塔旁的上海国际新闻中心对外展出。中国上海是“泰坦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