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课件 > 正文内容

关于山水和一叶扁舟的诗句?

zhao_admin8个月前 (10-12)语文课件34

有关山水和一叶扁舟的诗找到以下两首:

1.《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青玉案·芦花飘雪迷洲渚》

宋·谢逸

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

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

天淡潇湘暮。蓬窗醉梦惊箫鼓。

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

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

《绝句》

宋·李清照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写洞庭湖的名句是哪一句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求孟浩然的山水诗

  我见你两个诗人都问了 我特此找了一篇区别艺术特色的评论和几首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登鹳雀楼
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晴野( 一作晚) 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王维与孟浩然异同
评价一个诗人,不能断章取义,引用单个的句子来说明问题。我感觉孟诗正是以纯粹见长,在整个唐诗中也是很突出的。
  反而王诗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等佳句之外,还有不少比较庸俗的东西。
我认为王维是大家,他才富学足,远胜于孟,生活经历更是丰富得多。所以他的诗体裁丰富,风格多样,而且名篇很多,这是他的一大长处。但同杜甫、苏轼等很多大家一样,他的诗有时失于检点,老手颓唐,充斥着大量平庸之作和应酬篇章,做不到尽善尽美。
  (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唐诗的原生态就是如此,有些诗就是为了应酬而存在的,也不是很算失于检点。)
孟浩然更象是位名家,他的才学和生活经历不如王维,这是他的短处。但他志虑精纯,态度严谨,山水风物之外极少涉笔其他,言必可称,句必可诵。
  “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当之无愧,王维却不行。然而材料不足,缺乏变化,都切中孟诗之弊。
阔大新奇,涉笔成趣,孟不如王;高旷清幽,句句堪传,王不如孟。我觉得王维的《桃源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等风格各样的作品,孟浩然多半是来不了的,反而他最负盛名的辋川诗,倒未必在孟浩然之上。
  就个人感觉而言,我更倾向于孟的襄阳诗而不是王的辋川诗,当然也只是个人感受而已。
至于那句“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那是孟氏早年追求功名时的作品,本来无可厚非(上进心人皆有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根本不适合仕宦生活,所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断然离开了官场,寄意山林。
  此后的诗,极少再涉及政治。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值得尊敬的诗人。而王维在官场中越陷越深,几乎不能自保,到后来厌弃红尘,礼空王以寄残生,我深惜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哪里还有一点少年时的英锐之气?
文学史上说王维'对意境的独特领悟”、“能看到感觉到别人看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在小弟看来,这却是王诗纤巧雕琢,不及孟诗自然的地方(一个硬币的两面,呵呵)。
  孟诗缺乏层次,言尽意止,但其风味独特,本就未尝以巧妙的意境擅长。如“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人随沙岸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等句子,一片神行,羚羊挂角。若是细加拆解,反而不美。当然,王诗也是很优秀的艺术瑰宝,而且总体成就在孟诗之上,我是承认这一点并同样非常喜欢的。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美
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诗不同于六朝时期的模范山水,即山水景物与诗人的情感处游离状态,而是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情志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努力做到情与景机契合,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显示出了幽旷脱俗的意境美,为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完美的意境是诗人与自然,主观情感与客观之境的统一,在孟浩然笔下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和谐,也是和他的审美追求密不可分的。
盂浩然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释道思想融于一身。早年为仕而隐,开元十六年,他入长安应举,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
  在盂浩然的诗中,既有游观山水的清兴,隐居田园的情趣,又往往有一种孤独寂寞不平之气。接下我们对盂浩然的几首诗作进行赏析,去体味一下诗的意境美。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全诗露出了一个“愁”字,但它却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这也就表现了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色。首句讲述行船停靠在江水一个烟雾蒙胧的小洲边,一面点题,—面为写景抒情作好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安静下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疲劳,谁知在这夕阳西下的时候,那羁旅之愁又油然而生。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又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大地之中。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映衬的。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景物只有舟中人才能领略得到。此诗构成了具有移情作用的清旷冲淡的意境。最后两句,给人无穷回味的余地,让人感到言虽止,意未尽。
  
再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篇乃触景生情之佳作,景在情先,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分为两层:一是夏夜南亭纳凉的清爽闲适:二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先景语后情语,波澜不惊,如风过无痕,恬淡安逸,似酣攀初醒,景语即情语,表现出些许孤寂些许遗憾,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
诗的头四联着重于光的流动,是视觉上的作用,那接下来的一联,便是嗅觉和听觉上的作用。这一联同样字字对仗,不仅在词句上,甚至内在气韵上都有对仗,风与露本是虚无之物,在风中夹杂着阵阵荷香,为露配上一副竹作依托虽是虚景,却更加露出夜的凄清。
  在宁静凄清中诗人感到一丝孤寂,取琴欲奏,恨无知音,不禁深深陷入对友人的思念之中。此诗由景入情,自然顺畅,浑然一体。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情景交融,把为人之性情精神与天地之性情相通相合,诗曰: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暄。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沉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由远及近,前四句写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的黄昏报时的钟响,望着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者对比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超脱胸襟隐然可见。
  后四句写夜攀鹿门山山路,朦胧的山树在月光照射下呈现出一派清幽,一个“忽”字写出诗人不知不觉到达目的地,也体现出诗人心情是何等平静。
通过对这几首诗歌的赏析,我们发现,孟浩然的山水诗在一片清幽之中即景会心,伫兴造思,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致相结合,开掘出被主观情志异化的自然美,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
  韵味悠长,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悠远凄清的意境,形成清幽淡雅的风格。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为盛唐山水诗派奠定了基础,使盛唐山水诗沿他开辟出来的道路走向繁荣。
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象《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此回答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度友回来相同问题的答案,后面是我综合的资料。其实你可以直接百度的,百度不到在问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79104.html

标签: 孟浩然山水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