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课件 > 正文内容

ppt如何实现植物缓慢生长效果?

zhao_admin8个月前 (10-30)科学课件26

土壤作背景
植物的图要复制5-8份
调整大小,由小到大,放好位置
设置动画是小的开始出现,每张出现1秒,并消失。。。
每张的动画设定:由上一张开始。并设置效果后隐藏。。。
这样就可以了
播放:土壤里,一棵小植物逐渐放大长大。。。

生物“高”手进~

顶一楼,一定要熟读课本啊,我的生物书都快让我翻烂了。。。。。。


1----结构 功能


2----组织 器官 系统


3----磷肥


4----光合作用


5----形成层


6----不是,因为已经去皮


7----解决了全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8----一般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于是土壤溶液里的水分就通过根毛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渗透到液泡里,随后逐步渗入到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由导管输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或过浓,就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结果使根毛细胞液中的水分渗透到土壤溶液中去,这样根毛细胞不但吸收不到水分,反而还要失去水分,从而使植物萎蔫,即俗话说的“烧苗”。
9----错,比如草履虫


10----不好,会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为什么过氧化氢在240nm的吸光度下不能调零

在Cd2+胁迫下,植物体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生理代谢紊乱。同时,也引起活性氧清除系统的一些应激性变化,以清除过量自由基,保护植物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植物体内的SOD、POD、CAT等抗氧化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降低细胞的受伤害程度。
活性氧清除系统主要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两大类。
前者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过氧化氢酶(CAT)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
后者主要指植物体内的一些还原物质,如抗坏血酸(AsA)或维生素C (Vc) 、类胡萝卜素(Car) 、谷胱甘肽(GSH)及维生素等。
组成酶系统的各种酶活性和非酶系统中各种还原物质或抗氧化物质含量的高低,可基本反映出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能力或抗氧化能力的强弱。
高浓度重金属能引发植物产生胁迫反应(stress response),其中研究较多的是抗氧化防卫反应。当植物与高浓度Cd、Ni 和Zn 等重金属接触时,其体内积累活性氧种类物质(active oxygen species,AOS),如超氧化物(superoxide),过氧化物(peroxide)等。除非植物能有效地消除这些AOS,否则会造成膜脂过氧化,酶失活以及DNA破坏,其中膜系统是受重金属伤害的主要位点。如许多植物对高浓度Cd2+的典型反应症状之一是体内积累H2O2, 因为H2O2能自由穿越膜系统,致使细胞内各个区域受损,这预示抗氧化防卫反应可能在植物耐受Cd 等重金属方面起关键作用。
对重金属引发的植物抗氧化防卫反应途径下游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以及非酶的抗氧化物,如胱氨酸、硫醇类(thiols)、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等研究较多。
在植物体内,SOD使超氧化物还原为过氧化物,后者被CAT还原为水和氧气。
抗氧化酶在植物耐受重金属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更直接证据是重金属可使某些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如木本植物Salix acmophylla 能超富集Cu、Ni 和Pb, 当土壤中Cu、Ni 或Pb 的浓度达到10 000 mg.L-1 时,该植物体内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2 倍以上,SOD活性提高3 倍左右。
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生长素的氧化等都有密切关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测量这种酶,可以反映某一时期植物体内代谢的变化。
在有过氧化氢存在下,过氧化物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生成茶褐色物质,该物质在 470 nm 处有最大吸收,可用分光光度计测量 470 nm 处的吸光度变化来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
重金属离子胁迫导致水生植物组织体内活性氧代谢加强,H2O2发生累积。H2O2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氧化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并使细胞膜遭受损害,从而加速细胞的衰老和解体。过氧化氢酶可以清除H2O2,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酶促防御系统之一。因此,植物组织中H2O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植物的抗逆性密切相关。
H2O2在240nm波长下有强烈吸收,过氧化氢酶能分解过氧化氢,使反应溶液吸光度(A240)随反应时间而降低。根据测量吸光率的变化速度即可测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以用紫外吸收法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80521.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