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什么是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zhao_admin7个月前 (11-08)地理课件30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雅丹魔鬼城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在我国的分布:
中国新疆罗布泊孔雀河下游龙城雅丹地貌中晚更新世河湖相泥岩、砂质泥岩、砂岩
中国新疆罗布泊孔雀河下游楼兰古城雅丹地貌中晚更新世湖相富含石膏层的浅棕色泥岩
中国新疆罗布泊白龙堆雅丹地貌中晚更新世湖相灰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
中国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三垄沙雅丹地貌)中晚更新世河湖相浅棕色泥岩和砂岩互层
中国新疆阿奇克谷地雅丹中晚更新世河湖相灰白色泥岩和砂岩互层
中国新疆乌尔禾魔鬼城中生界白垩系吐谷鲁群的灰绿色、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砾岩
中国新疆奇台魔鬼城侏罗纪、白垩纪的陆相地层
中国新疆五彩湾雅丹地貌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群泥岩夹砂岩、含砾砂岩
中国新疆哈密五堡魔鬼城古近系―新近系粉红色、灰白色砂岩、泥岩和砂砾岩水平地层
中国新疆哈密十三间房白垩系、侏罗系和古近系―新近系白色、红色砂岩、泥岩和砂砾岩层
中国甘肃瓜州布隆吉雅丹晚更新世粘土和亚粘土组成的河流淤积层
中国甘肃瓜州桥湾古城雅丹晚更新世粘土和亚粘土组成的河流淤积层
中国甘肃瓜州双塔水库西晚更新世粘土和亚粘土组成的河流淤积层
中国甘肃瓜州锁阳城南晚更新世洪积层
中国甘肃瓜州百齐堡全新世冲积层
中国柴达木盆地(俄博梁、一里坪、南八仙)西北第三纪泥岩、粉砂岩和砂岩
中国内蒙古乌盟后山地区第四纪冲积物和风积物
中国广东惠来靖海资深园晚更新世中晚期的风沙沉积物(老红砂)

必备地理知识: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区别

你知道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一、丹霞地貌 澳大利亚的丹霞地貌以一种更为震撼、简洁的方式凸显在大地上---“艾尔斯巨石”。我们可能都熟悉这个巨大而神秘的岩石,但是你知道它的的确确属于丹霞地貌吗?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广东韶关丹霞地貌,被大多数地理学者接受的丹霞地貌的定义。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丹霞地貌的成因:丹霞地貌先是沉积形成的红色砂岩或砾岩,后来随着地壳的抬升,岩层断裂,裸露出地表,长年受流水、风、生物等的侵蚀,崩塌后形成了丹霞地貌。(流水、侵蚀、重力共同作用)

全球的丹霞地貌中,中国分布的范围最广,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美国、中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比较著名或较有特点的丹霞地貌,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羚羊峡谷,还有西部犹他州境内的锡安、犹他州峡谷等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

二、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的成因: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其实是不同的。雅丹地貌是干燥环境下,湖积或平原干燥龟裂,定向风沿着龟裂面不断吹蚀,裂隙扩大形成沟槽。一般形成峰林、峰从孤峰城堡等景观。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统称为风蚀垄槽)的地貌组合。

三、喀斯特地貌

③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是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上,以水蚀作用为主的地貌。经过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可细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从、孤峰平原(桂林)、坡立谷、天坑等

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暗河等



区别:

一、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主要区别:

①气候背景不同:丹霞地貌多分布在湿热的环境下,雅丹地貌多分布在干燥环境下。

②所受主要的外力作用不同:丹霞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主要靠垂直节理发育和外力侵蚀、风化作用形成。雅丹地貌主要受风蚀作用。

二、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区别:

①基岩不同:丹霞地貌主要基岩为红色碎屑岩(砾岩、砂岩等),喀斯特地貌主要基岩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

②所受主要的外力作用不同:丹霞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主要靠垂直节理发育和外力侵蚀、风化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受水溶蚀的作用形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82080.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