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什么叫“微地形”?

zhao_admin7个月前 (11-10)地理课件21

微地形:一般在园林景观中依照天然地貌或人为造出的象微小的丘陵似的地形,一般高度不大,仿自然界中的起伏变化地势.

地貌单元类型有哪些?

黄土地貌,我国著名的地貌特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了,甘肃,宁夏,陕西地区,黄土地貌主要形成的原因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堆积物,黄土覆盖区,则中国黄土和次生黄土的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黄土地貌覆盖占中国总面积的10.4,覆盖黄土高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正常厚度约为50-200米之间,最厚的地方在甘肃兰州厚度约为336米,黄土地貌已流失,经过雨水的冲刷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形态,黄土覆盖区,则中国黄土和次生黄土的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这也就是黄土地貌的特征。


02


丹霞地貌,也是我国四大地貌的一种,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是地质构造内动力和风化剥蚀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丹霞地貌的分布比较广泛,像美国西部地区,中欧等国家地区,均有丹霞地貌,但是以中国的最为广泛,现在在26个省市地区均有丹霞地貌,比较出名和正在申遗的就有六处,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都已经申遗成功啦,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故有“流水丹霞”之说。


03


雅丹地貌,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蘑菇形状,城堡形状,风蚀柱,等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特征,我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在著名的柴达木盆地有世界上最长的雅丹地貌群。


04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改造后形成的一系列地貌,因西方地理学家最早在南欧的喀斯特高原进行研究而得名,也被称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布在我国面积高达55万平方千米涉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多个省市自治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重庆武隆的天坑、天生桥,贵州荔波水上森林以及九寨沟和黄龙的钙华堆积一众名声在外的超级风景,应该说是喀斯特地貌形成是历经了多少万年才得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05


除了咱们上面说的几种地貌类型,还有以下几种地貌,说出来供大家了解一下,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海岸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和火山地貌等等,

喀斯特地貌侵蚀地貌物质基础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特点

喀斯特地貌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过去中国亦曾用过“岩溶地貌”一词。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广东则有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肇庆七星岩等。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的总称,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如广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于世。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世界罕见。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DD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在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的喀斯特地貌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碳酸盐类岩石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我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个纬度~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我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特点

喀斯特地貌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表常见的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天坑、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以及地下发育的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貌形态。对于石灰岩地区上述独特的地貌,国内外学术界均以南斯拉夫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区喀斯特地貌高原的地名来命名,即“喀斯特地貌”。过去中国亦曾用过“岩溶地貌”一词。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达13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广东则有英德英西峰林,怀集桥头镇燕子岩、肇庆七星岩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8243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