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燕山运动及其以后的地貌发育

zhao_admin7个月前 (11-11)地理课件21

燕山运动是嵩山地区显生宙以来最重要的造山运动。使盖层形成东西向宽缓褶皱并产生强烈的断裂活动,奠定了本区盖层的基本构造格架;使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燕山运动使嵩山地区的古构造复活,造成新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的褶皱变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嵩山大背斜,使该地在原来隆起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大幅度隆升;同时还有很多方向的断裂构造,在嵩山主峰东西侧形成了呈北西向展布的唐尧―中岳庙断层和五指岭断层,将嵩山大背斜分为三段。在嵩山山脉南侧发生构造断裂下降,形成了登封凹陷,形成了嵩山山地和登封盆地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条件。总的来说在燕山运动作用下,嵩山地区在原有的隆起基础上,发生了大幅度的隆升,形成了东西向的嵩山山脉和断裂谷地的正负地貌组合形态,燕山运动对地貌的发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如今嵩山山地地貌的基本形态。

在燕山运动形成嵩山地区现今地貌的基本骨架之后,嵩山地区又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它们对地貌又进行了改造。

燕山运动后嵩山地区经历了风化剥蚀阶段,山地形态发生了改变,不具高峻形势,形成了低丘状的准平原状态。保存下来的即现在的中山地貌类型的山顶面,现在只保留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主峰顶部,是切割燕山运动褶皱构造的地形面。被后来的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抬升而形成了嵩山地区第一级夷平面,现在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1500m。喜马拉雅运动以后该地区发生过阶段性的抬升作用,形成了多级夷平面。第二级夷平面高1100~1200m,被剥蚀为山峰,如五指岭,箕山等;第三级夷平面高750~850m,多为较高的山地;第四级夷平面高400~500m,保存较为完整,多为低矮的坡面平坦的高地。也有一些地区相对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了丘岗、台地及沟谷两侧的紫红色砂砾岩沉积。

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运动,嵩山地区大面积抬升,使之前被剥蚀而变为低缓的地带普遍大幅度隆升,喜马拉雅运动还形成有断裂构造,沿断裂发生了差异性断块运动,造成山地的显著高差,形成了以中山以及深谷为主的地貌类型,基本形成了如今嵩山山地的起伏形态。喜马拉雅运动还使旧有断裂活动形成新生代盆地,控制盆地内的沉积作用,使古近系产生坳褶、掀斜和断层,构造线方向以东西向为主。登封盆地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盆地起伏面貌发生改变,在流水作用下,地面起伏高差进一步加大。

新近纪时嵩山地区地壳相对稳定,该区遭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山地地形变得逐渐和缓。处于南部的低洼地区接受沉积,形成了红色砂岩及红色砂质泥岩地层,在后来的风化作用及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红色岗丘和台地。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幅度和强度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对第四纪沉积和地貌发育都有深刻的影响。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运动和掀斜运动为主,发育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和串珠状洪积扇等地貌现象;造成山体南北差异(山体南部翘起,山势陡峻,多悬崖峭壁;山体北部,上升幅度小,坡度平缓)、颍河两岸谷坡及其支流的不对称。第四纪初期嵩山地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以整体抬升为主,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缺失下更新统地层。山麓坡积、洪积裙被抬升,遭受切割,在山地和盆地中较大的河流两岸发育阶地,在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等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分布区形成成层溶洞。由于嵩山山地地势高峻,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强烈进行,地势较低的盆地中部和盆地北部东部边缘地带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了红色黏土、亚黏土及亚砂土、砂砾岩层。在第四纪嵩山地区地貌发育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黄土堆积。嵩山地区堆积的黄土以洪积、坡积、冲积作用为主,分布在山中谷地和盆地区域。在河谷地带分布的黄土,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被抬升,再经河流切割形成了二级河谷阶地。在外力作用下,盆地中的黄土发育为黄土低丘。在嵩山地区,内外力共同作用,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嵩山山地和登封盆地的形态发生改变,地貌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现代地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82528.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