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课件 > 正文内容

手机配置上写1.25um是什么意思?

zhao_admin6个月前 (11-19)数学课件31

手机摄像头传感器的像素位宽。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手机厂商发布会的 PPT 上看到某某手机使用了某某型号的传感器,单位像素宽度为多少多少 μm(微米),那么这个 μm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代表着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 在各家手机厂商的 PPT 上,如果发布的手机摄像头的单位像素面积比较大,那么就肯定会被拖出来大说特说,无论苹果、谷歌还是国内各大手机厂商的旗舰产品,几乎都会跟你们吹一吹他们手机上感光元件的单位像素面积有多大。为什么厂商这么着力宣传这个单位像素面积?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镜头像素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单位像素面积越大,就意味着镜头的感光元件的面积越大,而越大的感光面积点与点之间的电磁干扰会减小,对于成像的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总结就是摄影圈中经典的一句话:底大一级压死人。同样的在感光面积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像素越小,单位像素面积才越大。那么这个 μm 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影响这个数值的就正是感光元件的边长和样张的最大像素,两者数值相除就可以大概得出 μm 的值。例如我们知道一颗感光元件的尺寸,这个尺寸其实就是传感器面积的对角线,还有知道这块感光元件的边长比例。根据勾股定理我们知道: 对角线的长度的平方 = 长的平方 + 宽的平方,然后我们可以再依据比例求出长和宽的值。我们再使用感光元件长度的数值除以像素的长就可以得到这个单位像素面积的数值了。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说课的课件怎么写啊?该怎么说课啊?有具体流程吗_百度...

现在,“说课”越来越受到关注,已逐渐成为各学科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尺.
通过说课,展示你对某节课的思考和处理过程.
1、说出该课(该章、该节)的教学目标在课标中的表述,即根据课标精神和要求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显示出教者对教材和课标关系的熟练把握.
2、说出该课(该章、该节)在单元中的地位,即在整体中给该课的教学准确定位,既照应单元整体性又突出单课独立性.显示出教者对教材科学而清醒的驾驭.
3、说出该课(该章、该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中的详略,安排教学的进度.显示出教者的务实精神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4、说出该课(该章、该节)课堂实施的预设方案,包括所选用的课型,新课导入、各个教与学环节的先后安排.对重要的提问,讨论课题,板书、实物及多媒体画面的精彩细节,可做画龙点睛的说明和展示.让听者感受到教学的全过程.显示出教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5、说课切忌平铺直叙,要突出亮点,重要细节不可忽略,以给听者深切的感受.说课语言力求清晰流畅,说课稿文字力求简洁生动,书写格式、图片表格力求明快醒目,富有感染力.显示出教者的语言素养和文字功底.
以上5项,在说课中不可或缺,但在具体操作中可合理整合,形式可灵活多样.

怎样用多媒体提高数学差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差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注重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一章  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

    差生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然会面临的一个群体。而形成差生的原因是各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因素的、有非智力因素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1.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1.2自学能力较差,不能阅读数学内容

中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动机启动阶段、明确问题(信息输入)阶段、解决问题(信息处理)阶段、收获(信息输出)阶段。当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否则哪怕是一点忽略都会导致数学学习的失败。由于时间的局限,教师讲课的内容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探索和掌握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材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不能像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可不注重细节进行跳阅或像读古文一样“咬文嚼字”。阅读数学教材重在理解、领会,要注重一定的技巧。

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能自主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能提出问题,不会认真总结自己究竟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没掌握,掌握的知识又到何种程度,同时,对数学的内容不能正确去阅读,或者说不知如何阅读,以致不能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不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习无自觉性。

1.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他们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1.4作业、考试不能正确对待,目的不明确

有些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对所学知识不复习,也不去弄清所学的知识,敷衍了事,遇难不究,采取放弃、抄袭别人的作业,把做作业当作是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而对数学考试,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能作弊就作弊,作弊不成,就不做,根本不去多想,放弃完成。

1.5缺乏健康的道德情感

凡是差生都缺乏一个健康的道德情感。他们的情感经常处于反复无常的状态,对人对事不问是非好坏,只凭感情勇士,缺乏正确的荣辱感,往往不以干坏事为耻,反以干坏事为荣。缺乏抵制外界不良诱因的坚强道德意志,差生的道德意志都是比较薄弱的,对外界的一些不良诱因,往往抵制不住,因而一犯再犯,使自己的各方面越来越差。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由于差生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不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的目的不明,因而逐步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最后甚至放弃,自暴自弃。因此,对于差生的转化工作,特别是差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章  培养差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2.1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只是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

2.1.1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1.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1.3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实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2.2沟通师生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的培养,首要应加强师生之间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学有困难的后进生,在长期的、多次反复“失败”后,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信心,在这关键时刻,最需要的是教师的信任和诱导。我认为,对后进生要坚持“五个不”――不冷落、不歧视、不变相体罚、不揭短处、不操之过急,使他们从内心感觉到老师是真心诚意地爱护和帮助他们的。“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促进和补偿后进生智力活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学习奖赏性。情感因素对于数学后进生学习活动及其结果具有自我奖赏和强化的功能。由于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满足和“精神解放”运动。这种学习,他们会感到心情愉快,赏心悦目,甚至会自我陶醉,乃至产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一方面,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要让后进生在尝试性数学实验中激发数学兴趣,发展数学情感,教师可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动手实践、游戏竞赛等教学手段,伴以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创设满足好奇的情境。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一特点,创设特定的情境,如制造引人入胜的新课引入、设计灵活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并以此推动学习活动的进程。再一方面,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希望。而兴趣的产生、保持和升华则有赖于成功。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后进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通过成功的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就能不断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与厌烦心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曾指出:“怎样教学生解决问题是最复杂的数学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仔细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地方产生疑惑。

教法是处理课堂师生关系的一种手段,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营造民主、科学、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2.3.1合作学习法

灵活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教学形式,使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创设了良好的课堂交往气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

2.3.2史料法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通过平时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数学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身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和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读点数学史。

2.3.3体验成功法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极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标准,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准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法。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学生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4由浅入深,分层教学

知识有难有易,由浅入深分层教学就是多方法、分难易,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爱好、智力对学习意义的认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较大差异。想要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1]。积极实施分层次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让一个学生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使课堂提问、练习、课外作业都能适应不同学生的承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差生在学习上的闪光点,更要不适时机地给予激励,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生充分发展,差生树立信心,从而使全体学生持续地主动地发展。

2.5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手部动作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孩子合乎逻辑地思考。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实物,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实在感和兴趣感,从中不但收获知识,还愉悦身心。这也是为何小学的科学课程都配备有学具的目的。只有当儿童理智和情感处在和谐的状态时,把学生放到真实的情景中去,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儿童的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刻。可以肯定地说,开展实验活动所形成的良好教学环境,有利于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儿童更灵活更聪明。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教具。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使每人都考虑怎样把操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交流。在巡视中,要把重点放在那些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身上。

2.6多样化练习,重视实际活动

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一环。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逻辑思维等都是的有效途径。在数学练习中采用多样化的题型,使练习内容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课外实践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了平均数问题后,可以解决歌唱比赛的评分问题,学了比例尺后,可利用地图算算家乡到旅游胜地的实际距离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巩固书本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有一个由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的发展过程,只有把有趣和乐趣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经久不衰具有理性色彩的高层次的志趣。兴趣是最妙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人的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差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

如何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学生;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58-01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都应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操上的满足。 
1.小学生的特点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阶段。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往往从小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终生。 
2.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1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措施。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探索研究的意识。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一开始就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考虑到这部分教学内容抽象概念多,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在开始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位胡子花白的老爷爷,他出生到1996年2月底刚好过完第18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这时老爷爷究竟是多少岁?学生听了感到奇怪,于是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连原来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投入讨论,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教师及时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进行启发,问题关键在“2月底”,“2月底有什么特征呢?”自然导入新课,可见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联系实际,启发思考;如在讲授“分数的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智慧爷爷把3块同样大小的饼分别平均分成2、4、6份,让他的孙子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去拿,冬冬、宁宁、强强依次分别拿了每个饼的1、2、3份。智慧爷爷问:“你们谁拿到的饼多呢?”因为题目中增加了“分饼”和“智慧爷爷”,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题情趣顿生,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3 借助于多媒体的作用,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思考,也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融入生活,调动思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接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坐在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作为教师,只要充分钻研教材,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8364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