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什么是泻湖?冰缘?冻土带?极地冰架?

zhao_admin7个月前 (11-26)地理课件35

泻湖:


    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冰缘:


    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冰缘原指冰川边缘地区,现泛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大体与多年冻土区相当,部分季节冻土区亦发育有冰缘现象。


冻土带:


零摄氏度以下,并以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冻土(短时冻土、季节冻土、多年冻土)为主要地貌的地带。


极地冰架:


冰架是指陆地冰延伸到海洋的那部分,崩解后的冰架成为冰山(两极地区是冰架最为集中的地区)。极地冰架就是指的两极地区的冰架。

风蚀地貌有哪11种类型

风蚀石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垅岗、风蚀谷、风蚀洼地
风蚀岭、风蚀雅丹、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坑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一) 风化作用
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
(二) 剥蚀作用
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同时被搬走。(侵蚀、刨蚀、潜蚀…….)
(三) 搬运作用
将风化、剥蚀物搬运到它处。(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
(四) 沉积作用
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条件适宜是指搬运能力减弱,如流水搬运泥砂时,流速减小时,动能减少,过载而沉积。化学沉积受化学反应规律支配,过饱和沉积胶体凝胶作用。CACO3+CO2+H2O Ca[HCO3]2
(五) 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沉积物是松散的,颗粒之间富含孔隙和水分,颗粒之间相互无坚密的连接力。

三下笔算除法ppt

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比如,去年植树节洛阳市植树约有1 538万棵。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 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

“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对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随时解决。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笔算方法

1. 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机会。

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用除法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 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告诉学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与应用

1. 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然后,课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 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我们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学会了用竖式计算除法,还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检查出了错误。通过这些活动,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3. 设计活动(书上练习四的第3题)

(1)请学生欣赏广场上的花卉图案。(出示广场一角画面)

接着引出布置学校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解决提出的问题。

(2)自主设计图案并解决问题。

(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2~3人结合。)

完成设计后,全班交流。

4. 猜数谜。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84742.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