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zhao_admin5个月前 (12-12)历史课件19

一、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3]

二、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哪一位历史人物?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蜀汉被曹魏灭了之后,到洛阳,当时的晋王司马昭问他,在这里住的习惯吗?他乐呵呵地说很好,比在四川好多了。他的旧臣听到后,于是教他要悲悲戚戚地说思念故土。后来司马昭再一次问他,他于是按着大臣的说话跟司马昭说,司马昭跟他说这是你的大臣教你的吧?刘禅惊讶道,你怎么知道?于是就安安心心在洛阳住了下来,从此乐不思蜀。

说的是蜀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S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S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S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S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S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小名阿斗,源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意思就是我很快乐,不思念蜀国(言下之意就是我在你的治下过得很好,不用到担心我会思念被你灭亡的蜀国造反)。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汉语成语,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典出《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S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S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蜀汉末代皇帝刘禅。

在被灭国之后,他当了俘虏,在敌方阵营。司马昭请他看歌舞,问他是否有想念蜀国。刘禅表示,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常用这个来证明他玩物丧志是个废物,但现在看来,可能是他当时为了自保故意这么说的。

三、乐不是蜀的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出处如下: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惮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司马文王喊来乐工舞女,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忘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一人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这里欢乐,我不思念蜀国。”

扩展资料:

刘禅性本愚钝,幼时失教,长不自励,壮不自奋,老乏志气,可能有其自身的先天因素,但是,就其后天的教育来说,刘备作为国君,作为父亲,应当负有相应的责任。刘备对于刘禅,少不施教,既立为太子,才感到问题的严重与紧迫,急置仆傅,但是为时已晚。章武三年五月,文未深修、武未深练的刘禅继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岁。

懦子无教,刘备深知刘禅暗弱少能,难以支撑并发展蜀汉大业,不得不托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对刘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能不说有负刘备之托。刘禅文不能谋,武不能战,诸葛亮既不对刘禅主动培养,也不给予刘禅实际锻炼的机会,任其淫欲颓唐,逸乐后宫,自甘堕落,难务进取,国之大事,全由诸葛亮决断。

致使刘禅亲政后,恶习难改,学不长进,谋难己出,在处理国政和兵戎大事方面,自然就难免依旧受制于人,终而宦官误国。很明显,从对后继者的教育来看,三国之主中,刘备远远不如曹操和孙权。

1、刘禅shàn,字公嗣,或字升之,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汉朝皇帝。刘禅初为皇帝时,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军国大事全权委任于诸葛亮。

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自身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迫使姜维外出屯田避乱,蜀汉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征伐蜀汉,刘禅投降,汉朝灭亡。

刘禅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乱年头,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蜀汉开始衰败,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射君就是是射援,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然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2、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

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封晋公。

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扩展资料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射君就是是射援,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然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86639.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关于历史 商鞅变法

关于历史 商鞅变法

  这个辩论会,作为反方,你需要掌握这几点: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一位历史人物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变革的时代。...

四年级讲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四年级讲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

历史上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冯奉世(?—前39年)西汉名将。字子明,原籍上党潞(今山西省潞城东北)人,后移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年三十余乃学《春秋》,习兵法,以卫侯使出使大宛,大败莎车,擢光禄大夫,迁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冯跋(?―430年),十六国时期北...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课程标准是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指针,历史课堂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等。下面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参考。 历史课程标准是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指针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

我国教育投入占比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真的吗?为什么?

我国教育投入占比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真的吗?为什么?

中国教育投入仅4.04%,居世界第110位以后,为何这样低? 最近,有人在网上问我,中国的教育投入到底是高是低?为何会有人说,中国教育投入排名110名开外的说法? 所谓的中国教育投入过低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数据上的错觉。 教育部6月12日发布...

历史教学中背景和原因有什么区别

历史教学中背景和原因有什么区别

背景指的是一件事发生时所处的环境,而原因则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打个比方:二战为什么会爆发?背景是:一战时德国战败,英法等国家的一些原则激怒德国。加上英法施行绥靖政策。那么爆发的原因呢?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这个叫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