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课件 > 正文内容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啊?

zhao_admin5个月前 (12-26)历史课件28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啊?

主人公是匡衡。

凿壁偷光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资,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白天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息的时候才有时间看会书,所有一卷书常常要半个月才能读完。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墙壁上透过来一束亮光。他走到墙边看了看,原来是邻居家的烛光。

他拿来一把小刀,把缝隙挖大了一些,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过来的烛光读起书来。匡衡就这样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了很有学问的人。

主人公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

西汉时期,有个人叫匡衡,他特别喜欢读书,可家里却没有书。村里有一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后来,这家主人了解到匡衡是为了想借书来读才这样做的。主人非常感动,就把书借给匡衡了。

但是匡衡白天要干活,到了晚上,家里又没有蜡烛,根本看不了书。于是,他就借着墙壁上的裂缝处,从邻居家透光来的光来看书,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了。

扩展资料

凿壁偷光语出:《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的寓意:曾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后用来比喻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史籍还记载,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扩展资料:

有关成语:

凿壁偷光,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凿壁偷光〗 成语典故: 匡衡字稚圭,勤

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拼音】zaobì tōu guāng

【解释】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乱作胡为。”

参考资料:匡衡-百度百科

主人公是匡衡。

凿壁偷光的具体内容: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把书映着烛光读。

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文学家。

扩展资料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墓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墓区遍植林木。“文革”期间,封土堆南部被红卫兵挖一坑,深2米许,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于清乾隆四十年重建,但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仅留墓碑一座,为乾隆年间峄县令张玉树亲题:“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参考资料:匡衡-百度百科

匡衡。匡衡,字稚圭,苍山县鲁城匡王村人,汉建昭三年官拜丞相,封乐安侯。匡衡幼时家贫,为人佣作,“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烛光而读之”。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扩展资料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参考资料匡衡百度百科

“凿壁偷光”的匡衡只是一个传说,匡衡结局最后如何?

“凿壁偷光”故事中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农民孩子,但他很想读书,因为家里穷所以上不起学,后来他向自己的亲戚还有偷偷到私塾听先生给学生上课,渐渐认识了一些字。匡衡很好学,但是买不起书,那个时候书是非常珍贵的,有书的人不会轻易的把书借给别人。匡衡想了个办法就是给藏书人打工,不要工钱只求让他能借书,书的主人感叹匡衡的好学,就同意了。

匡衡家里也需要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觉得这样时间很快就回过去,等自己长大了看书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了。所以他想晚上看书,但是家里根本买不起灯油。晚上躺在墙上的匡衡还在思考晚上怎么看书,瞥见东边的墙壁有一缕光透过来,灵机一转,隔壁邻居家有灯油,于是他想向邻居借光,用工具将墙缝稍微挖大了一点这样透过来的光也更亮了,于是他就在微弱的光下,愉快的读起书来。

我们现在小学课本上勤奋好学的育人模范“凿壁偷光”的主人公便是匡衡,字稚圭,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衡以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以上故事少年时的匡衡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贫穷。贫穷的程度上不起学只能偷听私塾,买不起书自己读的书也是借的,匡衡是以给藏书的人家打工借书学习,然而白天想需要劳作,自己读书的时间很少,晚上有时间自家买不起油灯无法看书,只能借邻居家的灯光看书。在少年匡衡西汉时期像他家这种情况是很艰苦的,温饱尚有问题,读书学习在那个年代很奢侈都不为过。

但是通过匡衡勤奋好学自己的付出是得到了回报的,匡衡曾与大文人萧望之、梁贺曾等人辩《诗》,萧望之上奏请求任用匡衡。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所以对匡衡非常欣赏,初入官场的匡衡对治理天下总用经典予以答对,深受汉元帝的信任。在丞相韦玄成病逝后,汉元帝以匡衡为丞相,其职位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正国级。在当时丞相长史等,月谷90斛,一年1080石;汉元帝封其为乐安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此时匡衡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但是匡衡的勤奋变成贪婪,匡衡不仅逢迎媚上,排除异己。而且竟利用职务之便,巧取豪夺临淮郡民田四万亩,并指使手下贪盗公家财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所以有人便说匡衡儿时偷光,大了盗名,老了窃田!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不少看到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后,疑惑“ 匡衡家中真的如此贫困吗?”

首先, 通过史书中的记载可以得知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这说明匡衡家中是非常贫困的。

至于匡衡结局最后到底如何呢?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

本来匡衡只要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恪尽职守,平安富贵到老不成问题。然而人总是贪心不足,手中有权力就想要更多。

真的。《汉书・匡张孔马传》记载了匡衡家是世代为农,因此在匡衡小时候他们家的生活真的非常贫穷,于是就有了家喻户晓的“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后来因为他对《诗经》的独特理解,得到汉元帝的赏识,官至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可以说是很有钱了,晚年因为非法侵占土地,被人弹劾,让皇帝贬为庶民,返回故里,没过几年,病死于家乡。

在小学课本出名,成为现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前期)

“凿壁偷光”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成语就来源于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正式因为小时候的用功读书,后来才有机会坐上丞相。

因为皇帝喜欢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被封丞相(中期)

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后来因为得到汉元帝的赏识,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可以说是古代勤奋读书位极人臣的典范。

非法扩大食封土地,被贬为庶民,最后病死家乡(后期)

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总结:匡衡,出身贫苦农家,好学“经明”,以此谋取官位。上书奏对,本于经术,但学问议论与行止操守,判然二物。为丞相,被劾“专地盗土”,罢了官。

匡衡穷苦人家出生,因为勤奋好学,爱好“经明”,后来被皇帝赏识。官至丞相,但是人的学问和人本身的行为操守二者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当上丞相后非法侵占土地,最后被弹劾罢官,病死于家乡。

参考资料《史记・张丞相列传》、《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他最后被贬为庶人,他就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一个名人,最开始的时候他确实非常勤奋,但是后来官越做越大,人也越来越贪婪,最后被贬为庶人。

匡衡在职期间行为不检点,多次被人弹劾,都因为汉元帝信任他,而压了下来。

但他那不争气的官二代儿子匡昌却很坑爹,他骄横不法,因酒后杀人而被关了起来。匡昌的弟弟和几个狐朋狗友们更离谱,他们还想通过劫狱的方法将匡昌救出来。结果事情败露,直接让匡衡下了课。

匡衡倒台后,他的旧账被翻了出来。他被汉元帝封为安乐侯的时候,被赐地310000亩,可是他贪心不足,竟利用地图之误,偷偷的多占了40000多亩。结果这一事件被他的政敌告发,被判了个“专地盗土”(指非法占地)的罪名,被免为庶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90447.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外国古代战争电影

外国古代战争电影

《启示》 本片以玛雅文明作为大背景,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在爱的支持下,经历的难以想象的艰辛旅程。年轻力壮的玛雅男子虎爪本来拥有最平静幸福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而美丽的妻子正要再次分娩。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这一切,残酷的酋长带领他的部下屠杀了...

什么是宗教:高中课本上是这样说的

什么是宗教:高中课本上是这样说的

政治没有选修,只有四本必修;历史还要学选修一和二,主要是对必修课本的扩充,什么商鞅变法、宗教改革啦等等,不过就只是简单过一遍;地理还有选修五自然灾害,但和几本必修关联都挺大,所以说最重要的还是必修的课本(选修六环境保护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上,反...

孙中山破陋习 课件

孙中山破陋习 课件

1、孙中山破陋习课件孙中山破陋习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1.孙中山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 2.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呢 1.孙...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题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题

由于字数限制,只好提供有用的东西.希望可以帮助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复习题要 第一单元 1.浣huàn妆 2.夔kuí 3.滟滪yànyù 4.玲珑línglóng 5.险峻jùn 6.悬崖绝壁 7.古褐hè苍苍 8.斑斓lán 9.眩...

历史学科介绍?

历史学科介绍?

历史学:历史学是基础学科之一,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极其时间空间无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有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大国的崩溃 苏联解体的台...

有关名人传记的英语作文

有关名人传记的英语作文

亚伯拉罕・林肯传笑册 【内容提示】 请根据下列要点写一篇有关亚伯拉罕・林肯的手陵传记文章: ①亚伯拉罕・林肯于1809年出生在肯塔基州的一间小木屋里。他还很小的时候,全家搬迁到印第安纳州的边远地带。母亲教他学文化。他受过很少一点正规教育,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