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海积地貌成因?

zhao_admin5个月前 (01-02)地理课件25

在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地壳的升降运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基岩海岸是陆地的山地丘陵被海侵入,海浪侵蚀岩石,形成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岸边的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怪石峥蝾,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与海湾相间分布。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处侵蚀下来的物质和海底坡上的物质被带到海湾内堆积形成沙滩。

海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海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海蚀地貌分布特点和原因?

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岛屿处最为广泛。

分布地带:主要分布小港——算山原油码头间的长跳嘴、狮子山、炮台山、杨公山北侧,大榭岛北侧亦见。崖壁陡峭,最高20~30米。 一般在海蚀崖、海蚀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构造裂隙部位通常发育着海蚀洞穴等地貌形态。

又称海蚀槽,海蚀岩岸与海面(高潮海面)接触处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断续凹槽。深度大于宽度的称海蚀洞,深度小于宽度者称海蚀龛(sea chasm)或海蚀壁龛(wave cut nh)。多位于海蚀崖和浪蚀台前缘陡坎基脚处。中国北方的基岩海岸带有不同高程的海蚀穴,是海岸抬升的重要标志之一。

分布地带:见于长跳嘴、杨公山、大黄蟒岛及大榭岛北侧,出露于高潮位以上。 县内所见可分三级:一级海蚀台地分布长跳嘴、毛礁及大榭岛整个海岸段,多为平顶礁,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二级海蚀台地在杨公山、中门柱、大小黄蟒岛西北侧,高出潮位3~5米;三级海蚀台地仅在杨公山北侧见到,比二级海蚀台地高出5~6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9150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