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课件 > 正文内容

分析河流在不同河段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水情

zhao_admin4个月前 (01-24)地理课件14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前者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地震、岩浆作用;后者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等。
地质作用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营运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将会造成建筑物的损毁。本章主要介绍与水利水电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作用,包括河流地质作用、岩溶、地震、风化作用等。
第一节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普遍分布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带,是改造地表的主要地质营力之一。由河流作用所形成的谷地称为河谷。河谷的形态要素包括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图4—1)。谷底中包括河床及河漫滩。河床是指平水期河水占据的谷底,也称为河槽。河漫滩是经常被洪水淹没的谷底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因河流侵蚀而形成的岸坡。古老的谷坡上常发育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阶地是被抬升的古老的河谷谷底。谷坡与谷底的交界称为坡麓,谷坡与山坡交界的转折处称为谷缘,也称为谷肩。河谷从谷缘开始向下算起,计算河谷的深度与宽度都以谷缘为标准。
河流具有动能,其大小用下式表达:

度向下游方向逐渐加大,其形态也逐渐变化。
河流的动能对于不同河流,或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段在不同时期都会有所变化。在动能的作用下,河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三大地质作用。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指河水及其所携带的碎屑物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式,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两种。前者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后者只在可溶岩类地区的河流才表现得比较明显。按照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分垂向侵蚀、侧向侵蚀和向源侵蚀三种。
(一)垂向侵蚀作用
河水及其挟带的砂砾,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撞击、冲刷、磨削和溶解河床岩石、降低河床、加深河谷的作用,称为河流的垂向侵蚀作用,简称下蚀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越来越使河谷变深、谷坡变陡。
河流的下蚀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这一基面称为侵蚀基准面。人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人海河流下蚀深度的下限,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内引伸的平面即为人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又称为永久性侵蚀基准面。不直接人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人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之为局部(暂时)侵蚀基准面。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侵蚀基准面只是一个相对或潜在的基准,它并不能完全控制河流的下蚀深度,事实上,不少河流的某些河段,其下蚀深度要比它低得多。长江在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处,江底深槽就比上海吴淞海平面低40多米。
由于河流下切的侵蚀作用而引起的河流源头向河间分水岭不断扩展伸长的现象,称为向源侵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的结果是使河流加长,扩大河流的流域面积,改造河间分水岭的地形和发生河流袭夺。
(二)侧向侵蚀作用
侧向侵蚀作用又称旁蚀或侧蚀,是指河水对河流两岸的冲刷破坏,使河床左右摆动,谷坡后退,不断拓宽河谷的过程。侧蚀作用的结果是加宽河床、谷底,使河谷形态复杂化,形成河曲、凸岸、古河床和牛轭湖。旁蚀作用主要发生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河水也不是直线流动的,而是呈螺旋状的曲线流动的。河水开始进入弯道时,主流线则偏向弯道的凸岸。进入弯道后,主流线便明显地逐渐向凹岸转移,至河弯顶部,主流线则紧靠凹岸。在河弯处,水流因受离心力的作用,形成表流偏向凹岸、而底流则流向凸岸的离心横向环流(图4—2)。
这种横向环流使得凹岸不断遭受冲刷、侵蚀,凸岸则不断接受堆积,结果是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河谷越来越宽,曲率越来越大,河床在宽阔的谷底中犹如长蛇爬行般地迂回曲折、左右摆动。这种极度弯曲的河床称为河曲。河曲进一步发展,使同侧相邻的两个河弯的凹岸逐渐靠拢,当洪水切开两个相邻河弯的狭窄地段时,河水便从上游河弯直接流人下游相邻的河弯,形成河流的自然裁弯取直。中间被废弃的弯曲河道,逐渐淤塞断流,变为湖泊,叫做牛轭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PPT写作技巧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ppt3000.com/post/94284.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